對於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針對學校課程作檢討和定位,我是表示歡迎的。 因為是適當時候重新認真檢討一下,有關課程的教育目的和意義,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對香港和香港的學生來說,都非常重要和及時。
專責小組的報告指出:「專責小組於2017年11月成立,旨在整體檢討中小學課程,主要探討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二十一世紀他們所需的價徝觀和素質;如何更有效照顧學生的不同能力、興趣、需要和抱負;如何優化課程,以創造空間和機會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以及如何促進中小學階段的銜接。」
中學生進行「獨立專題探究」負荷重
由於小組所檢視的範圍頗寬廣,我不想就報告中所有的問題作出回應,而只想就通識教育科設立至今,所顯現出來的問題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提一下我的意見和看法。
先讓我們來看一下,報告對這些問題是怎樣建議的。報告指出,專責小組對通識教育要想做的修改工作是:「需要釐清和精簡課程範圍,清晰訂明這個科目的重要概念和內容要求;亦建議容許學校/學生選擇不進行獨立專題探究,而且單藉公開試(只作答試卷)便足以在文憑試考獲最高第四級成績。」
對於建議「容許學校/學生選擇不進行獨立專題探究」,我表示贊同。真的,不要再讓學生進行「獨立專題探究(IES)」了。這一決定,如能落實執行,應是一件大好事。 因為(IES)的教與學,需要化費老師和學生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要讓學生在壓力之下和有限的時間内去獨立探究,是完全無法做得到和做得好的一件事。就算在大學裏,對大多數的大學生來說,也是難以做得好和負荷太重的一門課;而大學在這方面的資源、經費、設備、條件等都比中小學要好得多。 大學不容易做得好的事,把它放在中小學做,是錯誤的;是在拔苗助長;資源錯配;對學生的學習和老師的教學,都不會有好的成效,完全是一種得不償失的做法。
「啟發性教育」鼓勵獨立思考和動手做
如果能取消(IES),那麼學生和教師便可以有更多精力,同時也能「提供更多學習空間」給老師,集中把通識教育科的課程安排得更好,從以進一步提高教與學的效果和質量。 至於有人說:「獨立專題探究」如被取消,那麼會削弱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和「動手獨立思考和做的能力」等。 請大家不要忘記,現今從提升學生的學習和動手做的能力來說,並不應只讓(IES) 來完成這一任務。 因為,現今教育界已有共識,認為這一種學習方法應滲透入所有的課程 (infuse and integrate into every subject) 。理由很簡單,因為現今我們急切需要着手推廣的是:「啟發性教育」、價值觀教育、素質教育和全人教育;而要搞好這些教育,就得要求學生,在所有課程内 (all subjects and not only ‘liberal’ studies subjects),多做獨立思考和動手做的學習等。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加強學生全面地掌握好啟發性教育的特點,以及學習到怎樣去尋找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的能力 (例如:認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ies]) 、理性和平衡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abilities to analyze rationally and obtain balanced views]、自學能力 [self-learning abilities] 、創新能力 [abilities to create and innovate] 等。)
那麼具體怎樣通過通識教育科目的課程,來有效培養二十一世紀香港的學生「所需的價徝觀和素質;如何更有效照顧學生的不同能力、興趣、需要和抱負;如何優化課程,以創造空間和機會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呢?
從中學開始打好通識基礎知識
我建議首先應從中學開始,為學生打好通識教育方面的基礎知識。 即是說,為學生從初三 (即中三) 開始和高中的不同年級 (中四至中六),提供以下課程範圍內的簡單、扼要和初級的學習內容,便已足夠 。 (注:小學和初中一、二年級,即中一至中二) 的學生,不適宜為他們設置任何通識教育科目的課程,因為他們的智力,還不夠成熟,而且也不應在這階段增加他們的負擔,應讓他們放更多時間在其他方面的學習及興趣的發展) 。
(1)現今社會和經濟的國際格局和未來發展趨勢;
(2)人類智能、人類文明、人類生態文明的演進路程以及維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
(3)工業革命對人類演變的影響;
(4)人文(包括兿術、音樂等)與科學之間的關係;
(5)現代科技的發展對世界的影響;
(6)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關係;
(7)宗教思想與科學思想對人類生存和生活以及對人類文化和文明的發展的影響;
(8)人類行為的形成以及包容性、正義、法治和追求和平的特質,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我認為,以上這些基礎的通識教育知識,都是二十一世紀香港的中學生需要予以掌握的最為基本的知識。這些知識對均衡發展學生的知識面、思維、人格和人生目的等,都非常重要。 而從實際教學的角度來看,也是可以很容易做得到和容易操作的; 因為坊間已有很多中外有關的學習資料,很多參考書,可供學生應用。
至於說,有人認為中小學的通識教育應教授「民主、自由、人權」等方面的知識,這我是反對的。因為這些具政治性和意識形態及哲理性很強的概念性的東西,中小學生並不容易理解和掌握。而且也不容易教得好,以及讓老師學生有好的和客觀的標準去討論和學習。 更而且這些概念性的東西,都帶有非常強烈的主觀因素、意識和色彩,容易被帶有偏見和別有用心的教師,用來對學生進行「洗腦」。像這類概念性的東西,應放在大學的通識教育科內,供學生去學習、討論和批判等。 因為在大學裏,學生的知識面、邏輯思維等,都已較為成熟。因此,在大學的條件和環璄下,去修讀和學習是較為適合的。
讓學生建立STEM思維
有關STEM教育,我同意報告內的建議,應「加強中小學的STEM教育,培養學生以綜合和創新的方式運用不同STEM相關科目的知識和技能,解決日常問題。」 同時「教育局應就STEM教育提供學習框架或課程指引,恊助學校規劃和推行STEM教育。該框架應充分突顯和清楚闡述STEM教育的學習目標,以及綜合運用跨學習領域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所有學生(而非獲選的少數)均應該獲得STEM教育。教育局須提供更多教學工具和示例,協助教師推行STEM相關活動。而這些活動應有助達致學習目標,並讓學生建立STEM思維和綜合運用STEM知識和技能,以解決真實/現實生活的問題。」
在這裏我只想補充兩點:
(1) 我同意「所有學生(而非獲選的少數)均應該獲得STEM教育」。為此,我建議採用以下 (a)、 (b) 兩種方法予以解決:
(a) 為中五或中六學生,設立一門名為「認識現代科技」 (Introduction to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i) 生物科技 (Biotechnology)、(ii) 數字科技 (Digital Technology) (包括:各種現代資訊科技、5G科技及功能、太空科技、人工智能等) 、(iii) 腦與神經科技 (Brain and Nerve Technology),重點可以放在應用方面的教與學,從而「讓學生建立STEM思維和綜合運用STEM知識和技能」;
(b) 將「認識現代科技」的三個部分:即 (i) 、(ii) 、(iii),分別放在中四、中五、中六完成。
(2)必須培訓足夠好的、有能力的、具創新思維和擁有「現代科技」知識的,並懂得怎樣去安排跨學科或跨學習領域教學的老師。這樣STEM教育才容易成功。
最後我想指出的是,通識教育科在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的英文版中,用的是 Liberal Studies (LS) ,這很不妥;應改成為 General Education (GE)。Liberal Studies指的應該是博雅教育有關的課程,而通識教育應是 General Education。兩者是有分別的!
原刊於《文匯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作者簡介
香港永久居民。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榮休教授;生物學家;曾任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副校長、香港大學教授、系主任、理學院副校長;學術和研究成就昭著。擔任過中國許多大學的客座教授和研究院的客座研究員。2003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發銀紫荊星章。曾任香港《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港事顧問,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委員。香港區第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九、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香港臨時市政局議員,香港南區區議員,珠海市榮譽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