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開大學(下稱公大)開辦護理課程已達25年,從全港首辦兼讀制護理學課程開始,大學的「護理及健康學院」由學部升格為學院,當中經歷了多次革新,課程亦日趨多元化,護理畢業生人數更冠絕全港。院長李國麟教授堅持「護理工作是以人為中心」的理念,一步步帶領及見證學部及學院發展,培養一代又一代備受業界讚許的畢業生。
課程漸趨多元 涵蓋護理各範疇
公大乃作為本港護士專業教育的先驅者,提供多元課程以滿足社會需求。李國麟教授說:「早在1994年,公大開辦全港首個兼讀制護理學榮譽學士課程,為在職護士提供專業進修機會。當年逾1000名學生修讀該課程,我任兼職導師時只負責20多組其中的一組學生,可見人數之多。」其後公大2001年開辦全港首個護理學高級文憑課程,為有志成為註冊護士(Registered Nurse,RN)的登記護士(Enrolled Nurse,EN)提供晉升階梯。
香港的生活節奏愈見緊張,情緒病及其他精神問題亦變得愈來愈普遍。公大自2003年起將護理課程拓展至精神科,再次成為全港首間提供精神科護理轉換課程的院校,學生能獲安排到不同的精神科醫院實習。由於社會對護理人員的殷切需求,公大相繼開辦全日制護理學(普通科及精神科)學士學位課程及高級文憑課程,並為全日制、兼讀制護理學生(包括EN及RN)提供實習機會。李國麟教授指出,所有全日制護理學生必須在5年的修讀期內完成一個資料搜集項目(research project),讓學生擁有資料收集的經驗,同時掌握發現問題(problem finding)以及解決疑難(problem solving)的能力,對於日後護理的工作奠下基礎,這是公大護理課程獨特之處。
近年中醫治療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為配合日益增加的中醫診所以及即將興建的中醫醫院對護理人手的殷切需求,學院開辦首個護理學碩士(中醫護理)課程,為以西醫學習為基礎的護士提供中醫護理服務的專業訓練,也為有志提升個人學術資歷的註冊護士提供深造機會。
先進科技提升教學 減低臨床實習恐懼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公大在研發輔助教學方面可謂不遺餘力,多年來不斷引入新科技,務求在提升教與學互動的同時,增強學生吸收知識的能力。
李國麟教授憶述:「在沒有智能手機的年代,教學只能依靠傳統書本,學生必須藉僅餘的記憶進行實習。於是公大率先引入電子科技學習,於2003年推出『電子書包』,學生可透過掌上型電腦(PDA)隨時隨地温習課程內容,加強學生實習時的信心,減低臨床實習時的恐懼。」
公大於2008年開設臨床護理教學中心,「模擬人體教學專區」設置四台高模擬度人體模型(high-fidelity simulator)以及專用電腦程式模擬真實人體的生理活動,並對學生所施予的治療與護理措施作出相應的生理反應。李國麟教授喜見學生能從對模型練習中訓練出自信心,突破實習恐懼,在面對真正病人時做到處變不驚,從容面對各類型個案。
2016年公大率先引入3D技術及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科技於教學上。李國麟教授説:「學生在課室內透過各種不同的虛擬實境科技如,VR Cave體驗病房突發情況,從而熟習臨床環境。例如面對精神病患者的失控行為,學生應該如何應對;利用模擬畏高人士視覺,體會患者的心理狀況等等。」此外,學院更於2018年率先引入六台螢幕比例一比一的「數碼虛擬無言老師——數碼虛擬解剖系統」(Digital Virtual Dissection)供學生進行虛擬解剖,多角度掌握人體結構。
實行健康理念 開辦社區關顧課程
李國麟教授提到護理包含健康推廣(Health Promotion),社區的健康培訓與提升公眾健康意識非常重要,為此公大於2012年開辦健康學文憑(社區健康護理)課程。「它是首個培訓社區健康工作者的文憑課程,由於當時社會是需要外勤健康工作者,公大負責培訓一些中年轉型人士,完成該課程人士能獲得正式專業資格從事社區護理工作,期望加強本港的基層醫療服務支援。」
面對本港人口老齡化,社會醫療負擔日益加重,公大在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之下開辦社區守望相助課程(Home Health Watch Programme),為社區人士提供免費義工訓練,鼓勵他們關心及照顧社區上不同健康需要的人士。現時全港有數百間非牟利機構參與該課程培訓,把健康訊息及基本健康照顧技巧廣傳至鄰舍及社區。
新大樓匯集課程所需 提供理想學習環境
為應付人口老化帶來的挑戰,公開大學正開展一項新的校園發展計劃,興建香港公開大學賽馬會健康護理學院,預計明年落成啟用,培育健康護理專才,回應社會需求。新大樓樓高13層,佔地18680平方米,耗資8億5千萬,標誌學院發展邁向新里程。李國麟教授透露,所有健康與護理相關課程的科技設施及教學活動將匯集於新大樓內,為一眾學生提供更理想的學習環境,以及更優質的專業培訓。大學未來將有更多元化的發展,涵蓋更多醫療相關的範疇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及營養學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