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講你唔聽 你講無人聽

林鄭月娥在七一酒會上致辭,說政府會汲取教訓,施政風格要變得更開放包容,要更貼近民心、民情、民意,積極回應社會訴求。這番話,我們聽得太多了。

現在看來,港府應付因反對《逃犯條例》修訂引發群情洶湧的對策,是讓其「自然冷卻」,慢慢在公眾記憶中淡忘,由時間冲淡一切。故此6月16日大遊行民陣提出的5項訴求(完全撤回修例、追究警方開槍責任、不檢控及釋放示威者、撤銷定性6.12集會為「暴動」,及特首林鄭月娥下台),政府固然不作回應;其中較「中性」的建議如撤回修例及成立調查委員會,亦同樣不予理會。

在推動修例時對民意不屑一顧,對來自法律界、商界、政黨、意見領袖等的評論和忠告,特首更視之為全屬「廢話」!到出了大事,百萬人上街示威,民眾提出各項訴求,政府依然一概充耳不聞!如此態度,其理一貫,就是主政者施政唯我、唯心,一切憑主觀意願,自我感覺良好,理直氣壯,聽不進任何反對聲音;到出事後仍執迷不悟(100萬人上街當晚仍宣布修例如常進行);直至局勢一發不可收拾,就做一個「公開道歉騷」,然後在公眾視野中「消失」,希望以「不作為」令大風暴漸漸平息。

這種對策,行嗎?

政府「側側膊」解決不了矛盾

民間怨氣很難消退,公眾對特首的公開講話並不領情,因覺得誠意不足,而且看不出特首願做些實事回應民意訴求。但現實卻是大部分港人已慣於「面對現實」,反正做什麼都改變不了現狀,過一段時間,反對政府的聲音可能就真的會沉寂下來。然而民眾對政府的負面印象不斷累積,一有機會就會爆發。現在發生的衝突,和幾年前的傘運和旺角騷動何其相似!「側側膊」始終解決不了長期矛盾。

林鄭月娥在七一酒會上致辭,說政府會汲取教訓,施政風格要變得更開放包容,要更貼近民心、民情、民意,積極回應社會訴求。這番話,我們聽得太多了。政府的所作所為其實依然故我,每次出大事後都說會汲取教訓,但到底汲取了什麼?教訓又是什麼?在競選時,林鄭月娥的「管治新風格」說要「與民共議,凝聚社會共識」,又做到多少?

要汲取教訓,理應先做一個檢討,把問題搞清楚,讓持份者和公眾有機會表達意見,廣開言路,誠懇聆聽不同聲音。過程中,這也是與民對話、建立共識的工作。但很可惜,政府拒絕接受成立調查委員會的建議,特首本人甚至不作任何回應!

上次傘運和佔中過後,也有意見認為應做一個獨立調查檢討,結果也被政府拒絕。從傘運開始,每有大型抗爭運動,就有人提出港人到底想要什麼?為何上街的大部分是青年人(30歲以下)?青年工作出了什麼問題?示威者有大批物資裝備,其中「必有外國勢力插手」,但實情如何?這些疑問,獨立調查未必可以全部找出答案,但起碼可讓公眾對事件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政府「停止」任何特別小組報告書和獨立調查報告的工作,始於2014年。最後一份公開報告,是2013年3月25日《統計數據素質檢定調查小組報告》,是因為當年1月一份報章的報道,指統計處有相當比例的前線外勤統計員進行「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時揑造回應,以提高本身工作產出比率。政府在2013年1月10日成立調查小組,審視統計數據的真確性和現行數據素質檢定系統。

不做調查 難以服眾

回歸初期,政府對民情的反應相對較積極,先後就幾件大事成立調查小組,並發表公開報告,包括:

1999年1月21日《新機場調查委員會報告》(新機場落成啟用第一天出現大混亂);

2002年10月17日《細價股事件調查小組報告書》(2002年7月26日,在主板上市的761隻股份中有577隻,即76%的股價下跌,港交所宣布撤回諮詢文件有關「持續上市資格」的C部分);

2003年3月21日《檢討證券及期貨市場規管架構運作專家小組報告書》(檢討企業上市的3層規管架構,即政府、證監會和港交所,以加強架構效能和效率);

2004年6月16日《「維港巨星匯」獨立調查小組報告》(有評論質疑滾石樂隊參演酬金是否合乎成本效益);

2005年2月2日《平等機會委員會事件獨立調查小組報告》(調查招聘和終止聘用余仲賢為平機會行動科總監一事及影響平機會公信力的事件);

2005年5月6日《檢討選舉的管理、策劃和進行的獨立專家委員會報告書》(2004年9月12日第三屆立法會選舉投票日有關投票和點票安排的投訴);

2006年5月9日《西灣河發展項目獨立調查報告》(就西灣河建築圖則的申請、豁免公共車輛總站於總樓面面積、獲取額外樓面面積的批准程序等事宜,檢討建築事務監督在何種情況下行使其酌情權等作研究);

2007年6月20日《與香港教育學院有關的指控調查委員的報告》(調查教院和中大合併的種種「傳聞」和指控);

2009年7月10日《首長級公務員離職就業檢討報告》。

上面的調查有些政治性質較重,有些則涉行政程序和利益衝突,比起佔中和修例風波的重要性、抗爭規模和涉及人數,都不可相提並論。但當年政府仍願意面對公眾、回應批評,成立委員會調查。不論從什麼角度考量、用什麼原因解釋,對修例風暴這樣一場重大事件不做調查,是難以服眾。

從今年七一遊行人數和部分參與者的暴力行徑來看,民間抗爭激烈程度仍未消減。以後任何機會或藉口,都有可能爆發衝突。民情繃緊,特首稍後跟持份者溝通、與青年人對話是否就可為民情降溫?情況看來並不樂觀。

修例風波的結局,除了特首道歉、暫緩修例外,政府其實並沒有任何具體行動去顯示政府「回應市民訴求」的誠意。本來成立調查委員會是其中一個方法;政府拒絕,意味着任何具體行動都沒有。如此反應,很難令市民消氣。

官民缺互信 香港難重上正軌

未來三年,特首說會集中精力搞經濟和民生。但相關政策並非在幾年內可看到成效,加上政府陷於弱勢,經濟和民生政策將遇更多阻力。換言之,本屆政府可能在無所作為的情況下結束。

特首林鄭月娥在七一慶回歸儀式上再次露面,顯示她開始從低谷再出發,恢復視事。七一當天從早上開始就出現群眾衝擊,後來人群聚集在立法會,衝擊行動不斷升高,最後示威者打破了立法會玻璃幕牆,進入議事廳大肆破壞。

七一當天警方在立法會部署了大批警力,屯駐立會大樓內,跟大樓外的示威者對峙。但警員對群眾不斷撞擊玻璃牆並無任何行動;到牆破被攻入,立會大樓內的警察仍沒採取行動,後來更全體撤出。結果,一幕議會大樓被肆意破壞的場面,經媒體直播在全香港人眼前出現,震撼力相當驚人!

在長達幾小時近乎無政府狀態下,特首、保安局高層、警隊都沒有任何人公開講話。這到底是政府對當時局面不知所措、進退失據,還是如網絡傳言所指,政府正在部署要把激進示威者一網打盡?

警民對立、官民缺乏互信,令香港陷入一種詭異和不安的氣氛,社會充斥各種陰謀論。政府高層不管說什麼,民眾都抱着敵對態度,聽不入耳。這種狀態下,不要說社會回復和諧,連重上正軌的第一步都無法踏出。香港短期內的情況,實在令人擔心!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