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機構邀請合作為一個「無人機」活動,加入教育元素,設計相應的主題學習課程。
硬件供應商的市場障礙
這類以硬件為主體,以技術學習為主導的所謂STEM教育,一如機械人、3D打印機、遙控車等,一般都存在學習目標狹窄、學科跨度不多、學習受眾少、訓練偏向比賽技術等問題,不容易發展成為完整的STEM課程方案,和校本STEM+ 教育規劃。多以一種「增潤學習活動」形式出現,更多是校外培訓的興趣班主題。以前提及,因屬於工作「叠加」而非課程「融合」,不容為普遍的學科老師接受。這或許是眾多硬件供應商,較難打開學校市場(B to B)的痛點。
玩具、工具、教具的學習延伸
筆者在思考這類STEM活動的課程拓展時,想及有兩個發展方向,都是從其「硬件屬性」出發。其一主要是如何從玩具角度,加入專屬知識和技能,轉化為一種能力比試評估的工具;當學生和老師掌握工具的基本操作,再發掘當中「技術轉移(Skill Transfer)」 的空間,再以主題學習(Theme-based Learning),例如無人機,作為綜合學習的課程統整模式發展。當有足夠的跨學科、跨學習領域(KLA)、跨共通能力(Generic Skills)範疇、跨班級,甚至跨硬件等教材設計出現,這類硬件工具,便有機會升級為一種學校普遍採用的教具,甚至成為校具/設備清單(F/E List)的「標準配置」,融入不同學科的常規課堂學習中。
Drone-based Learning Design
其二,在課程設計上,不能撇開硬件的專屬知識和技能,而是作為學習和課程延展的基礎部分。例如初步構思的「無人機教育」,便準備以「D+課程框架」的模式去建構STEM+的跨學科/學習領域的綜合學習教材。非常有趣的是,在確定這個想法的一星期後,在社交平台一篇帖文,讀到英國公開大學公布《2019創新教學報告》。無人機學習(Drone-based Learning)竟然是今年十大創新教學的第四位,可見關注創新教育的學者和老師,看到「無人機教育」在STEM+教育的多元可塑性。讀到下載報告的分析,更增加筆者研發這類「硬件為本」的STEM+ 教育課程的興趣。因為弄好「無人機教育(D+)」的課程框架、教學設計模板;以及學習主題延展的案例,便可套用到「機械人教育(R+)」、「3D打印教育(3D+)」「遙控車教育(RC+)」等等主題設計上。
筆者嘗試建構「無人機教育D+ 課程」模式,也是想協助學界進行多元創新綜合學習課程的探究。當然,假若學校將一種STEM活動,提升到一種校本課程設計、一種STEM+教育規劃的層面,變成一種學校發展項目,將可以為更多學生提供接觸不同科普創新教育機會。而以無人機作為學習主題,也可以促進各階段學生綜合能力建構及創意表現提升。
硬件知識、技能學習 + 創意、綜合能力建構
以前對STEM+教育普及推廣的思考,一方面是倡導「低成本、低技術配置」,另一方面倡導中、小、幼銜接規劃(筆者可能是教育界比較強烈建議在學前教育開始做STEM+教育課程規劃的人),所以心目中的「無人機教育D+課程框架」,都會是包括K–12的各個學習階段。過往一直強調,創意是STEM+教育其中頗重要的核心目標,而一般教師對這個學習範疇的理解和能力表現掌握比較模糊,所以建議在教學設計,必須成為「學習目標」的「必列項目」。下面是幾個學習階段有關「D+課程規劃學習素養架構」的初步構思舉例:
課程發展人員參與的校本協作
在以前專欄文稿有提及,其實香港中、小、幼課程綱要及學科課程指引,都包含相當多的STEM教育元素,有設計綜合學習課程的優勢。但如何從S.T.E.M.到STEAM,再到STEM+的課程統整,是須要從校本STEM+教育規劃開始,在教務行政層面訂定長短期課程發展進度,並且確定各個進展階段的參與科目和人選。特別是課程發展主任和各學習領域主任的協調,而非目前普遍由資訊科技和理工科老師擔任及主導的情況。必須各個KLA都有界入,最後變成全民STEM,推動可延續性發展,豐富多元跨科學習延伸的課程主題,才能算得上把STEM+教育成功落地。
配套條件的準備及創新創意學習空間建構
當然,校本STEM+課程發展成效,不同環節配套條件的準備是少不了的。重複提示一下:
例如為有需要教師提供課程及教材設計培訓、加強科主任在跨學科協作規劃的指導、建立STEM+教育學習素養框架與評核模式(特別是創意能力範疇)、校本STEM主題教學資料庫的建立、各科多元活動拓展等;另外學界也有需要開始考慮「創新創意學習空間」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