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遠及電子產品

金庸小說內容對人性有深刻的描述,蘊含豐茂的中國文化氣息,而又可以令讀者充滿閱讀的快感,小說出現不久即引起廣泛的談論。最初只不過是閒聊的話題,後來卻引起學者的重視和研究。

七十年代,東南亞讀者已深為金庸小說吸引。先後翻譯的金庸小說有越南文、泰文、印尼文、東埔寨文和馬來文。這時金庸的讀者已超越中國人。

作品被譯成外文 讀者眾多

日本德間出版社於九十年代投入巨資出版日文版的《金庸全集》。在韓國,漢城的書店也擺放着韓文的金庸小說。據漢城信永出版社董事長說,韓國有十二家出版社盜印了金庸的小說。

金庸小說除了亞洲有譯本外,也出現了英譯本和以色列文版本。1993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了英譯的《雪山飛狐》。香港理工大學譯了《連城訣》、《俠客行》、《射鵰英雄傳》、和《鹿鼎記》,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金著亦傳有譯成法文,是當年東埔寨流行的「三及第」(非正統)法文,可惜現在找不到。

英譯版本的《射鵰英雄傳》(網絡圖片)
英譯版本的《射鵰英雄傳》(網絡圖片)

金庸小說早就遍布世界各地華人區。當年香港出現移民潮,許多人都愛購買一套金庸全集到外國。一來作娛樂消閒的精神食糧,其次認為可以給下一代看看,讓他們多識點中文,認識多一點中國文化。本人在明報集團任職時,便多次替移民的朋友購入金庸作品全集。

掀起研究金著風氣

由於金庸小說內容對人性有深刻的描述,蘊含豐茂的中國文化氣息,而又可以令讀者充滿閱讀的快感,小說出現不久即引起廣泛的談論。最初只不過是閒聊的話題,後來卻引起學者的重視和研究。

最先組織研究金庸小說的應是台灣的沈登恩。他在1979年9月獲得出版權後,與《聯合報》和《中國時報》取得默契,邀約藝文及學術名家,在兩報副刊強力推介金庸作品,兩報同時刊出金庸小說。聯合報連載《連城訣》、中國時報連載《倚天屠龍記》。沈氏再情商倪匡趕寫《我看金庸小說》,於1980年7月推出,由遠景出版社出版。隨之陸續推出研究金庸小說系列叢書,並命名為「金學研究」,揭開有組織研究金庸作品的序幕。

楊興安著《金庸筆下世界》(作者提供)
楊興安著《金庸筆下世界》(作者提供)

所謂「金學」,是沿研究《紅樓夢》稱「紅學」而來。金學是指對金庸小說的批評和研究,一些聊談的文章,論者多並未將之劃入金學之列。在香港,成書論金庸小說的除本人《金庸筆下世界》等着述外,或書的尚有倪匡、潘國森、吳靄儀、陳鎮輝等。至於單篇為文論述的,不乏名人學者。

討論金庸小說熱潮同樣在內地出現,作家陳墨便寫了許多本專論金著書籍,其他論述金著的專著也陸續出現,其勢方盛。湖北出版的《通俗文學研究》在九十年代刊出金庸作品研究專欄。中山大學出版了一本《點評金庸》,都受到重視。

金庸小說被帶入學術殿堂

1990年陳平原在北京師大開設了研究金庸小說的專題課,1996年嚴家炎在北京大學開設研究金庸小說的課程。其他如深圳大學、浙江大學、廣東社會科學院等,也設立金庸作品研究室。台灣方面,東海大學、台灣國立師範學院,同樣設有金庸小說的專題研究課程。

1994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王一川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把金庸列於魯迅、沈從文、巴金之後,名位第四,在其餘素負盛名作家之前,令人耳目一新,也引來嚴重的爭議。

金庸小說被帶入學術殿堂,最早的應算到1988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辦的「武俠小說國際研討會」,當然大會上討論到金庸小說。1997年杭州大學(今浙江大學)舉辦金庸小說研討會,是首個大學舉辦金庸小說專題的研討會。1998年5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舉辦「金庸小說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0年11月,北京大學與香港作家聯會合辦「2000北京金庸小說國際研討會」。金庸小說的研究,多次帶進學術殿堂。

除此之外,由地方舉辦的金庸小說研討會有:1998年4月雲南大理鎮政府舉辦的金庸學術研討會。台灣1998年11月由台灣漢學研究中心、中國時報和聯合報合辦的「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2003年10月金庸家鄉人士和嘉興市政府在嘉興舉辦的「浙江嘉興金庸小說國際研討會」。金庸小說研討會之方興未艾,正好說明學術界對金庸小說價值的肯定和重視。

1994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王一川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豆瓣讀書)
1994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王一川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豆瓣讀書)

小說武俠世界充實電影電視

二十世紀由小說衍生的商品首推電影和電視劇。金庸小說受到歡迎,被拍成電影電視劇乃意中事。金庸小說最早被拍成電影的是1958年在香港開拍,由胡鵬導演,曹達華主演的《射鵰英雄傳》,其後開拍的電影在50部以上。台灣開禁後20年間,陸續開拍30部。1993年連續拍了6部。電影中的情節一些依原著、一些改得面目全非。

香港的電視劇集始於鄭少秋主演的《書劍恩仇錄》,約在七十年代後期。其後多次播出金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每次都造成熱潮和十分哄動。許多藝員演出金庸筆下的角色後一朝成名,躍上明星寶座。

台灣於1983年由台視首度引入《天龍八部》,隨之而來也是一波又一波,一浪接一浪的把金庸小說改編成電視劇。1988年,三家電視台同一時間推出《神鵰俠侶》,創造了相爭的紀錄。

香港的電視劇集始於鄭少秋主演的《書劍恩仇錄》,約在七十年代後期。(Wikimedia Commons)
香港的電視劇集始於鄭少秋主演的《書劍恩仇錄》,約在七十年代後期。(Wikimedia Commons)

在中國內地,20世紀末由中央電視台製作金庸小說的電視劇有《笑傲江湖》和《射鵰英雄傳》,投入的人和物力、製作的認真程度,尤勝港台兩地。

金庸小說對港台兩地電影影響至大,間接把香港電影推入國際市場。因為五六十年代掀起武俠小說熱潮,電影也隨之走武俠小說路線,武俠片成了賣座保證。後來刀劍片太濫了,出現拳腳武打片,先後造就李小龍和成龍的功夫片。香港的武俠片三四十年來歷久不衰,與當年武俠小說流行不無關係。

小說衍生漫畫與遊戲光碟

小說衍生的另一種商品是漫畫。金庸小說單行本漫畫最先面世的是黃展鳴的《神鵰俠侶》,其他的陸續有來。黃玉郎的出版公司曾獲正式授權出版《天龍八部》等漫畫。其實,在六十年代,他的漫畫王國尚在奮鬥階段,其出品已取材自金庸小說。本人親自翻閱過他們以金毛獅王、紫衫龍王等題材的漫畫。再者,本人在小學生時代,蹲在街頭看連環圖,看到野狼群圍攻武人的故事。後來才知道這是抄襲《書劍恩仇錄》的情節。

九十年代流行的電腦網絡也沾染「金庸旋風」。香港、內地、台灣都有許多金庸小說的網站。其中最著名的是由台灣遠流出版社規劃的「金庸茶館」,許多金庸迷都藉此發表意見、或追查消息。金庸迷藉網站交流意見,已成風尚。

小說衍生的另一種商品是漫畫,圖為《天龍八部》漫畫版。(動漫屋)
小說衍生的另一種商品是漫畫,圖為《天龍八部》漫畫版。(動漫屋)

新時代的遊戲光碟也打金庸小說的主意。1994年台灣出現以《倚天屠龍記》內容為題材的遊戲光碟,內容完整交代張無忌的命運。後來以金庸小說做題材的電子遊戲機愈出愈精采,稍後有「天龍八部之六脈神劍」、「鹿鼎記」等等,無論畫面的處理,特殊效果,都迭創新意。電子世界中充斥着金庸小說的元素。

小說人物深入人心

金庸小說人物深入民心。在香港、有老人家若活潑樂天、童心猶在的,都被人冠以「老頑童」的稱號。大抵《射鵰英雄傳》中老頑童周伯通描述得太可愛,深入人心所致。尤有甚者,七十年代越南一次國會會議,有議員譏諷對手是「岳不群」,其義不說自明。香港有人欣賞韋小寶逢迎得法,自詡懂得「小寶神功」。韋小寶成了好阿諛奉承者的偶像,恐非作者當日創作時所料。金庸小說的人物,已走進我們生活之中。

老頑童形象深入民心。(電視劇《射鵰英雄傳》截圖)
老頑童形象深入民心。(電視劇《射鵰英雄傳》截圖)

借用金庸小說名字而廣為人知的,尚有「任我行」電訊網絡,「倚天」中文植字輸入法。有位作家索性把筆名改為「張無忌」。更有趣的是香港《太陽報》2003年8月1日報導警方破獲偽證偽鈔黨,歹徒屋內牆壁竟大書「黑木崖」三個字(乃《笑傲江湖》中任我行的巢穴),圖文並茂刊出。

營造小說蘊含境界

與金庸小說有關的名目,尚有香港作家蔡瀾與酒樓合作,設計黃蓉烹調的菜式,名之為「金庸食譜」。香港長江實業集團曾計劃在馬灣建設「金庸公園」吸引遊客(見2003年3月24日明報),可惜未竟其事。

淅江舟山市普陀區桃花鎮的位置與《射鵰英雄傳》所描述的桃花島近似。桃花鎮政府趁金庸1994年4月前往觀光時,請金庸題了「碧海金沙桃花島」幾個字後,大興土木,把當地布置成黃藥師的桃花島,作旅遊景點。

在澳門,當地名士把一幢完好的百年歷史古舊建築物(原是富商高可寧的「德成按」)改建成「金庸圖書館」。內藏不同版本、各國文字譯本的金庸小說,連各家評論的著述,一應俱全。

淅江舟山市普陀區桃花鎮布置成黃藥師的桃花島。(百度百科)
淅江舟山市普陀區桃花鎮布置成黃藥師的桃花島。(百度百科)

金庸小說的迴響,震動界域之廣,深入人心之久遠,對社會風氣影響之甚,在中國作家中罕見,甚至在全世界作家中亦罕見。金庸兩個字,金漆招牌,值得國人引以為傲。

金庸小說的迴響(下)

本系列文章:金庸小說的迴響(上)

楊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