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一詞源於古代中國,而由日本人加以推廣;作為現代漫畫的正式稱謂,則是20世紀才開始普及的。漫畫是藝術的一種表現。1925年出版的《子愷漫畫》就是絕好的例子,印度哲人泰戈爾說:「豐子愷的漫畫是詩與畫的具體結合,也是一種創造。」人類史上的文化創造,就是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
西方語文中與漫畫相關的詞匯,主要有comics和cartoon。前者原意是滑稽、逗笑,一般譯作連環畫、故事畫或漫畫;後者原是繪畫、鑲嵌工藝等原尺寸的底圖,後來成為獨立的滑稽畫、諷刺畫,時至今日,我們有時還籠統地用「卡通」作為各動漫畫和動畫的總稱。動畫(animation)指以連續性圖形之類技術創作出來的動態影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興起;近年更逐漸流行把動畫、漫畫連稱,而有「動漫」、「動漫畫」、「動漫產業」、「動漫文化」等新詞。日本是漫畫大國,已出現了很多ACG博物館;Animation(動畫)、Comic(漫畫)、Game(電玩/電子遊戲)三者血緣相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實在難分彼此了。
在現代社會,動漫文化不只是兒童和青少年喜好的事物,連很多成年人也受到吸引,因為這些作品深刻地展現出人性,既表達了人們的所愛,也顯露了人們的所懼。好的漫畫可以陶冶性情,甚至蘊藏深厚哲理,有助於確立樂天和積極的人生觀,反之則可以使人消極和沉淪。動漫文化是一把雙刃劍,善惡取決於持劍者一念之間,現在正是史學工作者改變其不經意的態度,正視動漫文化聲勢不斷壯大和影響無遠弗屆的時候了。
以上的闡述,產生了幾個相關問題:第一,動漫畫如何構築其本身的歷史?第二,為什麼要研究漫畫和動畫發展?第三,作為學者及教育工作者,我們究竟可以探討什麼?第四,要用什麼方法和態度去進行研究?最後,也是最具挑戰性的,就是如何把漫畫史和動畫史納入歷史學的體系之中?總的來說,對上述各項作出全面的研究,從而展望其本質和未來路向,就是一門嶄新的「動漫史學」。
近20年來的香港,在動漫文化方面是一個劃時代的開始。首先,香港特區政府在2005年發表了一個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施政綱領;其次,是《超人特工隊》、《哈爾移動城堡》等美、日動畫,這年在電影票房紀錄中名列前茅;電器產品、公共交通工具借助漫畫主角推廣業務,更是隨處可見;同年9月12日香港迪士尼樂園開幕,向世界宣示動漫產業將進一步融入香港以至亞太地區的社會和經濟。
從歷史和現狀都足以說明,香港是「中國動漫之都」,不論漫畫抑或動畫,都有舉足輕重的位置。現時香港正朝着「亞洲動漫之都」進發,香港漫畫家在日本得獎,荷里活電影加入香港元素,香港動漫界進軍神州大地,凡此種種,是有目共睹的。相信不久的將來,香港還可望成為「世界動漫之都」。蝙蝠俠離開美國的「葛含城」(虛擬),來香港的「嘉咸街」(真實)取景,反映了當今第一大國的想像空間,不能缺少香港、中國以至代表亞洲的地標,雖然不免帶有負面的形象,以加強與美國的對比。2008年全球上映的《蝙蝠俠》,適時地宣告世人,西方動漫世界中的超級英雄正在異化和沒落,作為挑戰者或取代者,香港是動漫文化裏的新興力量,雖然在西方人眼中有時仍然不屑多顧。
於此,我們不妨思考:動漫文化在21世紀人類社會扮演着什麼角色?傳統文化與動畫文化的關係將如何調整?香港以至中國會有自己的動漫文化嗎?怎樣締造香港的文化創意產業?在動漫文化強烈帶動下的「後現代文化」,可否為人類謀求更大福祉?一個新的動漫時代已經來臨,動漫史學作為新的文化座標正是這個時代的需求。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