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發表《2018數碼競爭力排名榜》,香港排名跌出十大,位列第11,今年最新報告尚未出爐,但可以預見香港的排名也不甚樂觀。對於批評香港創科發展落後於周邊地區,已經是老生常談,如何挽回劣勢才是當務之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後,配合《中國製造2025》計劃,香港的確機遇處處,特首林鄭月娥3月在北京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時更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有望成為「東方矽谷兼華爾街」,在數碼經濟的發展藍圖中,香港理應可以分一杯羹,但綜觀目前的形勢,香港在創新科技方面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要突破困局,彰顯自身優勢,香港可以先審視大灣區其他城市以至亞洲的步伐,順應水流,向前驅進。
這個念頭源自於筆者早前出席在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辦的「2019互聯網經濟峰會」,4月15日「商會論壇」環節中,會方邀請了多位商界代表探討創新科技與大灣區的發展趨勢,從他們的分享中,了解到目前大灣區周邊城市如何運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科技,發展經濟商貿與提升生活質素,無可否認,香港的發展未如理想,但學無前後,達者為先,若能急起直追,相信為時未晚。
發展電子支付 需為企業提供誘因
以發展電子身份和電子支付為例,香港公匙基建論壇主席龐博文指出,目前大灣區已經把數碼個人身份「eID」放入手機,在手機完成身份認證,便於使用電子支付以及各種服務,例如買賣股票等,反觀香港仍未有相關做法,他認為若未來香港把電子身份證與手機結合,金錢的流動會更便捷,例如做到銀行開戶或簽約,以後在大灣區生活和消費也更方便。香港中華廠商會創新及資訊科技委員會副主席楊全盛同意,大眾都明白發展電子身份和電子支付的重要性,但就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例如政府以及兩地的法制。
「eID」是指一個共有256個數字的號碼,記錄使用者的聲紋、指紋等生物認證,是屬於個人的獨特、虛擬的身份證,特首林鄭月娥早前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及,香港政府計劃在2020年推行eID,未來或會跟入境署、智能手機等各方面合作,希望在2020年中應用在25項最常用服務,包括申請公屋、交稅等,雖然目前仍未推行,但相信由政府作為平台管理風險,加上香港的法律優勢,如資料私隠條例等,相信落實執行以後,香港有很大發展空間,跟各地區推行身份互認,增加貿易和服務的往來。
至於實際應用電子支付方面,當內地「現代乞丐」行乞亦支援電子支付的時候,根據早前由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做的一項調查發現,99%市民最常用的支付渠道仍以現金為主,手機支付則只佔20%,林鄭月娥亦曾表示,香港過去的成功導致今天較難推行電子商務,另一方面,香港現金鈔票沒有嚴重偽鈔問題,而電子支付系統又會向商戶收取服務費, 這些都會令商戶懷疑推行電子支付的效益。對此,中銀信用卡(國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支付業務)伍愛施在論壇上提到,商戶在使用電子支付系統時,有可能面對各種困難,也要承擔前線銷售人員的培訓和結算等問題,所以為商戶提供支援尤其重要。例如為迎接更多客戶和旅客,前線銷售人員需要學習操作各類型的終端機,而中銀信用卡推出的智能終端機,一機就能應付不同類型的支付,希望藉此減輕業界營商的煩惱。除此之外,若香港人採用支持跨境安全的電子錢包,就能同時在兩地進行支付,她認為使用二維碼比較簡易,特別是處理一些高頻小額的消費時。最近,中銀香港亦推出新的跨境支付工具BoC Pay,方便香港人在大灣區內消費,並且適應除現金以外的支付模式。
去年,林鄭月娥出席初創企業活動RISE大會時,被主持人問到,有旅客發現香港乘坐的士居然仍只接受現金,不接受電子支付時表現驚訝,她指政府有決心推動智慧城市,會急起直追,又認為香港發展智慧城市,首要是做好智慧交通,例如政府早前公布的《香港智能城市藍圖》就針對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及智慧經濟這六個主要範疇提出發展建議,希望成功做到數碼轉型。
Visa大中華區政府關係高級總監余浩基在論壇上亦有類似分享,他以遊客的體驗為例,指出兼容的電子支付方式可以方便旅客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又強調當電子支付能夠互聯互通,加上開放與兼容的政策配合,可以為全球100個城市的用戶和商戶帶來龐大經濟收益。除此之外,余浩基以API為例,指出API是企業間交通數據的支援點,若企業能分享數據與服務,業務發展空間會擴大。不過他強調,分享API的大前提是各地之間要有信任,例如有共同的數據保護標準,互認機制等等。
香港可參照內地虛擬銀行模式
除了電子身份和電子支付之外,虛擬銀行亦是創科界重點關注的議題之一,香港金融管理局對虛擬銀行的定義是主要透過互聯網或其他電子渠道,以非實體分行提供零售銀行服務,包括定存、借貸、投資及購買保險等一般銀行服務。由今年3月份至今,金管局已經發出4個虛擬銀行牌照,分別是︰由中銀香港、京東數科、怡和集團組成的公司Livi VB Limited;由渣打香港、電訊盈科、香港電訊及攜程金融組成的公司SC Digital Solutions Limited;由眾安在線、百仕達集團合資的公司眾安虛擬金額有限公司;以及Welab Digital Limited 。
其實虛擬銀行並非嶄新的概念,在內地及歐美地區實施已久,只是香港人對此比較陌生,接受程度亦較低。這亦難怪,香港市民普遍習慣到實體銀行辦理業務,加上香港人口老化,長者對於使用手機或電腦進行交易的信心不大,要改變普羅大眾的習慣並非一朝一夕的事。相反,虛擬銀行在內地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都廣泛應用到。對此,當日論壇上,四方精創資訊(香港)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陳榮發分享他們在虛擬銀行及金融科技方面的心得,他表示,他們是一家在深圳創業及上市的公司,但服務的銀行都是以香港為主,他建議大家可以參考國內虛擬銀行的發展模式,因為內地有不少成功例子,為企業節省成本。雖然兩地的業務模式不同,但內地的技術平台有不少創新嘗試,若能把這些新科技及營運模式帶來香港,再將其本地化,相信有助本港的虛擬銀行開拓大灣區市場。加上國內的龐大市場,若能跟香港的精英企業合作,定必商機無限。
培養創科人才 應對大數據挑戰
至於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發展,從事智慧建築的深圳達實智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磅分享他在這方面的看法。他表示,最近公司以自家研發的大數據,在深圳興建了一棟45層高的智能大廈,展示綠色生活模式。這棟智能大廈每層都會有機械人擔任接待工作,取締人手,他期望未來人工智能會普及至每家每戶都能使用。另外,微軟大中華區人工智慧暨數位轉型負責人趙質忠亦指出,未來微軟在大灣區同樣會集中發展人工智能,希望促進大灣區內的數位轉型,培養新一代的創科人才,以及聯同區內企業合作,幫助企業走向國際。誠然,中國政府一直大力支持人工智能產業,根據「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今年初發表的研究報告指,中國在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中位居前列,加上中國發展5G的決心,香港成立「人工智能實驗室」,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為創科企業吸納海內外人才,又大力推行STEM教育,培育本地人才,順應內地發展的勢頭,相信香港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也會緊隨其後。
雖然大灣區的創科發展如日方中,不少發展模式值得香港參考,但論壇講者亦特別提到,運用大數據時亦有一定挑戰和困難,需要「見招拆招」,這些挑戰或許目前香港尚未遇到,但也值得借鑑。例如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黃錦輝教授指出,目前數據「過河」的進展較緩慢,而且不同行業會遇到不同問題。他以自己應用人工智能於語言處理為例,就出現數據過少的問題,因為一般從事研究的都會採納最多人使用的資料,但應用在處理語言上則出現問題,以「一帶一路」的地區為例,很多人使用一些小語種,這些較少人應用的語言,例如蒙古語,就難以利用大數據進行科研,故此,令他們明白到在某些領域上小數據同樣需要兼顧。另外,他又提到,數據裏面可能會有一些隱藏的資訊,這牽涉到資料私隱問題。
另一方面,視野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及首席科學官岑棓琛則分享了處理極大量數據的挑戰。過去林業公司依賴人造衛星收集資料,但資料準確度有限,現在透過科技的幫助,可利用無人機及飛行機械人去採集數據,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數據量太大,例如無人機飛一趟已經收集到三十多GB的數據,就要利用人工智能去分析。除此之外,他指出大數據量會牽涉到國家安全的問題,比如無人機拍攝到大量高清地圖數據,除了依靠基礎地理知識以及已知的數據外,還要以人手再去觀察,這令他們意識到處理大數據的過程需要兼顧到數據過濾。
無可否認,在創新科技發展方面,香港較大灣區其他城市落後,但香港仍然具有不少優勢,可以與內地城市互補不足,例如Squire Patton Boggs國際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陳曉峰律師指出,法律界正好把握這個機會,以專業知識出口法律服務,協助本地企業進入內地市場。他續指,香港共有98%的公司是中小微企,這些公司卻只佔總出口量的35%,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擔心兩地的法制有差異。因應發展,律師公會和大律師公會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結合香港其他優勢,如資料私隠條例等,成立網上仲裁及調解平台,解決商貿糾紛。
現在是具有革新性的5G年代,互聯網能縮短地域的距離,大灣區的城市就像位處隔鄰,透過互聯互通可快速推動大灣區的創新融合,提升生產力,順着時代的步伐與內地發展創科的大趨勢,香港在5G時代的機遇可謂順水推舟,但在此引用微軟趙質忠的一句話作結,為大家留下一點思考空間︰「人工智能、科技產品只是工具,企業必須先了解自己的目標,科技才能真正改善生活,否則一切都會變得毫無意義。」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