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拍攝的時候,年紀輕輕的非同口中念念有詞,雙手揮舞於空氣中──她正在為之後的課堂練習動作和台詞,須向著名崑曲藝術家邢金沙老師展示自己的進步和功架,為5月上演的香港演藝學院節節目之一《鑼鼓響》作準備。《鑼鼓響》是戲曲學院每個學期的重頭節目,戲曲學生把整個學期鍛練的折子戲搬到舞台上。非同稱每位同學都很重視這個演出:「表演藝術是需要在台上表演過後,你才會知道自己的功架如何。《鑼鼓響》是我們發揮所學的良機,讓我們總結學習成果。」
除了邢老師外,非同曾跟隨不同的資深老師學習,教她獲益良多。上學期的 《鑼鼓響》演出,她曾跟客席導演「田哥」新劍郎學習。「縱使在校外演出時曾遇到田哥,但都沒機會向他討教;而在課堂上則可請他詳細指導。」求知若渴,是她與一眾戲曲學生的寫照。
非同自小喜歡看粵劇,早已立志當全職粵劇演員,談起粵劇臉上總流露喜悅神情。在成為演藝學院學生前,非同已在八和粵劇學院修習四年,亦曾參與八和油麻地粵劇新秀演出計劃。在這段時間,她先後要應付城市大學的文化與文化產業管理學士及中文大學的文化管理碩士課程。
她表示在演藝學院經常與志趣相投的師生一起學習,令她的戲曲根基更加紮實。「作為一位全日制學生,我可不時請教老師,與同學對戲的時間亦相當充裕,溝通和交流也相對深入。例如上學期的演出,我和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反覆排練,過程讓我更加熟習劇本;每一次唱台詞時,我都會有新的體會,不斷更新對角色的理解,情感拿捏得好。」
富綜合性的藝術
對非同來說,粵劇是富綜合性的藝術,集文武場、唱戲、舞蹈等不同元素;身段、 曲詞、化妝、穿戴等每一樣都能表現出中國古典美。因此,她渴望傳承此傳統藝術,把它發揚光大,並認為學院的《鑼鼓響》有助擴闊觀眾層:「我們的節目資料都是中英兼備,有助外籍觀眾認識粵劇,幫助他們更深入地欣賞這門傳統藝術。」
在粵劇的舞台上,非同看到的是藝術的交流;而在台下,她學習到的是傳統美德。「戲行最注重尊師重道,沒有文本會教你怎樣做好一部戲,只有從前輩身上才可學習技藝、功架、智慧和品德。」她憶述參與西九劇曲中心大劇院開幕劇目《再世紅梅記》的演出時,有幸得到著名粵劇藝術家白雪仙博士(仙姐)的指導教授,並觀摩其親身示範,對於非同的學藝路途上啟發良多。「每一句對白都在塑造人物性格和情感。要把角色立體地呈現,深深感染台下的觀眾,都靠演出者的人生閱歷,而這些正正是我們晚輩最需要建立的。」
至於粵劇的未來發展,非同雀躍地說:「粵劇包容性高、變化多端。近年不時有新劇目出現,反映着粵劇的進化。」除了把現代元素帶到戲棚之內,粵劇亦可與其他藝術結合。她曾經與香港弦樂團和一些新媒體藝術家合作,把糅合粵劇與其他舞台藝術的表演呈獻給觀眾。「這是一個跨媒體的時代,我們不能只守在粵劇的框框內,也須與不同界別的藝術家合作。」她十分期待與校內其他學院交流,擦出新火花。
原刊於香港演藝學院《演藝通訊》5月號,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