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前後有不少內地醫家南來,中醫界較前蓬勃,當中亦有一些醫家致力於撰述,例如陳存仁著《中國醫學史圖鑑》(香港:上海印書館,1968年),亦題《中國醫學史》(香港:中國醫學研究所,1969年)。此書的英文譯本1977年在香港出版後,還有台灣版。(註)陳存仁(1908—1990)早年是上海名醫,來港後曾接受香港《大人》雜誌之邀,連續撰寫了《銀元時代生活史》(香港,1973年)和《抗戰時代生活史》(香港:長興書局,1988年)兩部關於舊上海生活的書,當中有不少關於醫藥界的軼聞。《銀元時代生活史》及其續編《抗戰時代生活史》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於2000年至2001年重刊,可以作為近代中國醫學史研究的史料看待;陳存仁的另一著作《我的醫務生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更集中地記述了醫界大事和個人閱歷。
其他關於中國醫學史的著作,有北京中醫學院主編《中國醫學史講義》(香港:醫藥衛生出版社,1968年)、呂尚志編寫《中國古代醫學家的發明和創造》(香港:上海書局,1971年),及上官良甫《中國醫學發展史》(香港:新力出版發行公司,1974年)、任勉芝《中國醫學史大綱》(香港:新亞醫藥出版社,1976年)。其中部分書籍是中國內地出版物的香港版,或者是由內地學者撰寫而在香港印行的。近年江潤祥、關培生合著《杏林史話──中國醫學史論文集》(香港:中大出版社,1990年),以及江潤祥、關培生、鄧仕樑主編《中醫文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都有助於對中國醫學發展史的認識。謝永光編著《香港中醫藥史話》(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則是第一本探討百多年來中醫藥在香港發展的著作。
近年本地出版中醫藥史著作
由於香港高等院校相繼開辦中醫藥課程,近年來本地出版的中醫藥史著作較前可觀。廖達生編著《生藥史縱橫》(香港:泰山成藥出版,2001年)和《人參史話縱橫》(香港:新資訊出版社,2001年),後者編集了中國、朝鮮、日本各地有關人參的歷史較為別開生面;江潤祥主編《現代中醫藥之教育、研究與發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是學術研討會論文結集;引起廣泛注意的,有區結成著《當中醫遇上西醫》(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此書以中醫發展的視點回顧近代中醫與西醫相遇後的處境,並評述了中醫在現代化過程中的種種主張。
范家偉著《六朝隋唐醫學之傳承與整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年),是探索中國古代醫學的專著。其後范家偉相繼出版了《大醫精誠──唐代國家、信仰與醫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7年)和《中古時期的醫者與病者》(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兩種專著,將古代史研究與醫學史研究緊密結合起來。
周佳榮編著《中國醫學史辭典》(香港:中華書局,2002年)是一冊中型的工具書,分名詞篇、人物篇和典籍篇,收詞目1800餘條,書中以上古至漢代為「萌芽和奠基」,魏晉至五代為「宏備和輝煌」,宋遼金元時期為「普及和發展」,明至清代中期為「繁榮和穩定」,晚清至現在為「轉型和復興」,突顯了中國醫學幾個階段性的發展特色。杜祖貽等編《中醫學文獻精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4年),輯錄了50多篇代表性作品,有助研習者鞏固其基礎,是很有意義的。黃炘強著《國手風雲──省‧港‧京‧滬醫人醫事》(香港:知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是報紙專欄「杏林史話」的結集,寫醫人醫事和杏林點滴,書末附「近代省、港、京、滬醫學大事年表」亦可注意。
註:Hsu, Hong-yen, Peacher, William G., Chen’s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Hong Kong, 1977)。此書有台北新醫藥出版社版,署許鴻源、畢毬‧威廉編譯。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