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風險高 內地監管乏力

香港經常被內地批評創科產業發展緩慢,點對點網上借貸是其中之一。雖然如此,同類型因數碼金融公司營商失當而導致受害人上街示威的事件不曾在香港發生。

近期總部設於東莞的點對點網上借貸(P2P lending)公司「團貸網」倒閉,牽涉金額約150億元人民幣。事件引發過千人上街示威,導致東莞市區幾乎癱瘓,地鐵被逼關閉、公共交通受阻。實際上,「團貸網」事件只是冰山一角,過去一年在上海、北京等內地大城市相繼出現點對點網上借貸公司觸礁的情況,連累參與投資及借貸的小市民賠上畢生積蓄,血本無歸,更有部分參與者因而自尋短見,賠上了寶貴生命。

內地近年積極推動數碼金融產業,不同規模的傳統金融機構及創新科技公司爭相入市闖關。不同類型的數碼金融產品包括點對點網上借貸、移動支付、眾籌等服務有如雨後春筍。然而,是次「團貸網」倒閉事件響起了警號,內地數碼金融政策存在千瘡百孔。

數碼金融泡沫將爆破

以點對點網上借貸商業模式為例,這一類金融科技(FinTech)產品建基於共享經濟(Shared Economy)。簡單而言,共享經濟的運作原理集中在供求管理。供應方擁有閒置的資源(例如金錢、時間、物件等),擁有者積極尋找機會,充分利用有關資源以從中獲利;另一邊廂,需求方則急需同類資源,並願意付出代價去購買。

可是,在供求雙方缺乏溝通之下,往往造成「有貨無市」或「有市無貨」的失調現象。針對這問題,共享經濟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主要是透過提供閒置資源供求配對服務來賺取佣金。理論上,若然供求雙方皆能在操作中各取所需,便能創造一個完美的共享經濟商務模式。

然而,共享經濟中介服務不只是提供配對和撮合服務那麼簡單,還包括雙方的風險評估(舉例某一方「走數」的風險)、付款過程、拖延還款追溯等考慮點。可是在內地商業環境中,中介服務的素質良莠不齊,導致各方持份者怨聲不絕。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東莞示威事件便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筆者認為,內地數碼金融商務(如點對點網上借貸)的泡沫將陸續爆破,各省市政府實在難辭其咎,以下是促成此類事件的主要原因。

一、急功近利,唯利是圖

十三五規劃制定全國推動「互聯網+」的政策,在數碼經濟的大趨勢下,發展「互聯網+金融」產業自然首當其衝。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奉行計劃經濟,各省市政府積極跟隨中央政策,希望盡早做出成績來,一方面地方官員藉此向中央領導邀功,另一方面可以向中央爭取更多資源,為自己未來升官發財而鋪路。因此,一些官員為求達標,不惜罔顧風險,推行一系列高風險、高回報的項目,包括近期大力鼓吹點對點網上借貸的產業。

二、先行先試,摸着石頭過河

創新科技應用與傳統營商文化差異頗大,容易構成風險,惟現有保險、法律、政策等配套服務並不適用,無法保障用戶的安全。雖然地方政府明白這情況,但他們仍以促進創新為理由,不加理會,甚至不惜鋌而走險,全力催谷一些並沒有徹底通過商業及社會壓力測試的數碼金融產業。此外,公司堅持先行先試,待產品推出後才設法補救問題。以「團貸網」事件為例,當產生問題時再設法「補鑊」可謂為時已晚。

三、缺乏完善金融科技體制,業界操守難監控

由於持份者都是「摸着石頭過河」,各地政府對監控產業操作的手法並不一致。不少內地數碼金融商務由科技公司操控,它們較注重技術及資訊安全層面,卻輕視金融商務的操守。另外,地方政府對於本地發牌亦沒有設立嚴謹的準則,加上經驗不足,多間網上金融公司理財不善,關門大吉在所難免。

港虛擬銀行發牌審慎

香港經常被內地批評創科產業發展緩慢,點對點網上借貸是其中之一。雖然如此,同類型因數碼金融公司營商失當而導致受害人上街示威的事件不曾在香港發生。歸根究柢,創科是應用而非科技主導,在發展經濟體(Developed Economies)中維護用戶的權益是首要營商條件,當地政府責無旁貸,絕對不容為了推動創新科技而移船就磡。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多年來在多個相關的排名榜上位列頭五名之內,能達到如此水平,與國際化金融體制息息相關。正因如此,香港政府籌劃多時,於近期才推出「虛擬銀行」牌照,目的就是要嚴謹地審視所有申請機構,在確保金融、科技、社會等抗壓能力俱備後才考慮發牌。這做法與內地大有不同,更顯示出香港「一國兩制」的優點,亦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成功要素。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黃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