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拳道的誕生

李小龍常被誤稱是空手道高手,起初,他亦不厭其煩地解釋空手道與中國功夫的分別,此時,他便多了個截拳道招牌,方便說明有別於一般的傳統中國功夫和空手道⋯⋯李小龍的截拳道,縱然他未能在有生之年講解清楚,但這肯定是一個反傳統的嘗試。

1968年10月1日

 
遷往洛杉磯毗鄰的著名高尚住宅區 Bel Air(2551 Roscomare Road),亦同時購入保時捷(Porsche) 紅色跑車。此前,李家曾在洛杉磯搬過三次,都是租用。此新居是自置物業,是一幢美式典型獨立屋,是李小龍私下授拳的主要地方,其中便有他藏書達2,000冊的書房,這些藏書並非全是有關武術/拳術的,其他類別有大學的初級教科書、文學、電影、當年流行的無師自通、致富、和新時代(New Age)思潮等等,中文書較少。李小龍的疑似道/佛家哲理,筆者認為主要是從英文書中獲取,如陳榮捷的 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中國哲學文獻選編》( 相片中李手持的)。而新居區內的幾十哩山邊車徑,便是他與史提夫麥昆經常賽車的地方。
 

1969年1月(28歲)

 
致函澳洲的張卓興,聲稱已命名他的新武術為”Jeet Kune Do”(截拳道), 並解釋創此道的主要原因。截拳道的中英文名稱,已早在兩年前李小龍的日誌記事簿中出現,但據伊魯山度的講法,李只在去年(1968)才開始在他們的日常操練中使用。自此,李小龍便多次在美國傳媒訪問中刻意推銷(僅在1969、70兩年間便至少有五、六次)。在此之前,他常被誤稱是空手道高手,起初,他亦不厭其煩地解釋空手道與中國功夫的分別,此時,他便多了個截拳道招牌,方便說明有別於一般的傳統中國功夫和空手道。
 
這是李小龍踏入在美國生活的第十個年頭,而在這過去的十載,亦剛巧是美國新一代人逆文化(counterculture)、反傳統(anti-establishment)暗流變主流的年代——全球冷戰、核戰恐慌、黑人民權運動、暗殺潮、反越戰、女權運動、避孕丸、禁藥、電腦、工商及娛樂業轉型、等等。這是一個文化更新的大年代,對傳統的懷疑、批判、推倒、大膽再創造。李小龍的截拳道,縱然他未能在有生之年講解清楚,但這肯定是一個反傳統的嘗試,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前輩朋友如謝禾利和柏嘉的啟迪,這是典型的美國人思維,而李小龍亦在不知不覺間變成了美國人。
 
在電視片集《金髮美人》(Blondie)其中一集演出,名為Pick on Someone Your Own Size (第一季度,第13集,1969年1月9日播出),李小龍扮演日式武術教練。
 

1969年4月9日

 

在電視片集《新娘駕到》(Here Comes The Bride)其中一集演出,名為Marriage, Chinese Style(第一季度,第25集),這是李小龍首次在電視劇中飾演非武者(文戲)角色。
 

1969年4月19日

 

女兒李香凝(Shannon)誕生。
 

1969年夏

 
經斯禮帆的大力推薦,華納有興趣李小龍的《無聲蕭》(Silent Flute)故事概念,斯氏隨即幫他編寫劇本。李原先想找史提夫麥昆(1930-1980)做第一主角,自任第二主角,但遭麥昆直言推卻,便找來占士高賓(1928-2002)頂上。麥昆和高賓都是當年動作片的天皇巨星,二人同在經典電影《七俠蕩寇誌》(The Magnificent Seven,1960)和《龍虎榜》(The Great Escape,1963)中演出。
 
改編自黑澤明的《七武士》,《七俠蕩寇誌》是荷李活當年(1960)超級大片的群星會,左起是「光頭影帝」(1956)尤伯連納、史提夫麥昆、荷茲保荷斯、「斬柴佬」查理士布朗臣、「玉面虎」羅拔韋漢、白烈迪士德、占士高賓。
改編自黑澤明的《七武士》,《七俠蕩寇誌》是荷李活當年(1960)超級大片的群星會,左起是「光頭影帝」(1956)尤伯連納、史提夫麥昆、荷茲保荷斯、「斬柴佬」查理士布朗臣、「玉面虎」羅拔韋漢、白烈迪士德、占士高賓。
麥昆的「硬漢大俠」形象深入民心,儼似老牌牛仔明星尊榮(John Wayne,1907-1979)的接班人,而他更被視為當年「反英雄」和「超酷」(super-cool)的代表者,名氣比高賓稍大。但高賓的名作《特務飛龍》(Our Man Flint,1966,亦是仿諷占士邦式電影)在三年前推出, 成為當時灸手可熱的紅星。細看高賓的事業軌跡,便可見在荷李活的成功絕非僥倖,是要耐心等待和努力耕耘的,高賓在《七》片時仍是新人,要打拼六年後才獲《特》片的突破機會。尊榮、尤伯連納、占士嘉能、史提夫麥昆、奇連伊士活、查理士布朗臣、羅拔韋漢等等,無一不是如此。
 

1970年1月11日(29歲)

 

在一封給香港詠春師兄黃淳樑的信中討論武術,並表示有小小悔意過早提出截拳道。黃淳樑(1935-1997)是李小龍一生中最敬重的武者,兩人之間的通訊交往不斷,李返港時便經常與黃相聚。
 

1970年2月20日

 
往歐洲考察半個月。荷李活在1960年代工業轉型,由大公司片廠制邁向獨立製作,眾多影人紛紛往歐洲找新嘗試/出路,紅星如珍芳達、奇連伊士活和查理士布朗臣等等,都有在歐洲與當地公司拍片成功、而榮歸荷李活的經驗(1964至70年間)。李小龍此行,是在大導演波蘭斯基(其妻莎朗蒂在六個月前被殺害)的重金禮聘下,專程到瑞士為他補上功夫課。李小龍對奇連伊士活的成功模式有一定的憧憬,現存文獻中有三次提及。
 

1970年3月1日

 

當時香港新一代武俠片的首席紅星王羽,在報章上宣布單方面脫離邵氏,往台灣拍戲,兩年後王羽的片酬,便暴升至100萬新台幣。當時王羽仍有兩年邵氏合約在身,此舉無疑是為香港的大公司片廠制敲響了一下沉重的喪鐘。只不過,當年邵氏亦成功栽培了羅烈、姜大衛、狄龍、陳觀泰等紅星,香港的獨立製片制度,要到1980年代(比荷李活遲了起碼十多年)才成主流。
 
王羽的大反叛,引起邵氏內部大地震。美國反傳統的浪潮、特別是荷李活大片廠制崩潰之風,亦已吹到香港。
王羽的大反叛,引起邵氏內部大地震。美國反傳統的浪潮、特別是荷李活大片廠制崩潰之風,亦已吹到香港。
雄霸一時的邵氏,壟斷了當年的香港影壇,擁有陣容最鼎盛的演員、導演、編劇、製作軟硬件等資源,且仍以昔日荷李活的大片廠制度運作,以流水生產線方式製作和以長期僱傭合約方式操控電影人。稍前的李麗華、林黛等大牌是個小突破,此時的王羽是一個大地震。但大片廠制度仍健全,邵氏仍能繼續製造新人,故就算錯失了李小龍,尚未能動搖它的龍頭地位。風水輪流轉,邵氏年前攻克了勁敵國泰/電懋,日後又被死敵嘉禾所取代。
 
邵氏全盛時期,新人輩出,且一浪接一浪,王羽、鄭佩佩之後,接踵而來者便有狄龍、姜大衛、陳觀泰,往後還有傅聲、劉氏昆仲等等。
邵氏全盛時期,新人輩出,且一浪接一浪,王羽、鄭佩佩之後,接踵而來者便有狄龍、姜大衛、陳觀泰,往後還有傅聲、劉氏昆仲等等。
 
(待續)
 
圖片:作者提供

馮應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