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樹可以救地球

有學者推算未來50年,全球野生動物會少三分二,我們更將面對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屆時至少有1000種可作食物的植物瀕臨滅絕,作為食物鏈頂層的人類又豈能倖免?

去年超強颱風「山竹」來襲,錄得逾6萬800宗塌樹報告,滿目塌樹,令人惋惜外,亦令人深深體會大自然的威力。雖然一般市民難以清理塌樹,但我們可以透過參與植樹活動,為郊區種植更多本地樹種,增加生物多樣性及為未來種出藍天。

樹木不只為人類提供建材及食物,亦是動物居所及食庫,如長頸鹿每日便需進食63公斤樹葉及嫩枝維持其高眺身材,惟因廣泛伐林及開墾農地,其數量於30年減少四成。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更一度於2016年將長頸鹿連升「兩級」,由「無危」變成「易危」。近年情況雖稍有改善,卻仍未能「脫險」。

將面對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或許有人相信這只是「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但自然、動植物及人類是唇齒相依,個別品種滅絕,極有可能令另一物種瀕危。有學者推算未來50年,全球野生動物會少三分二,我們更將面對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屆時至少有1000種可作食物的植物瀕臨滅絕,作為食物鏈頂層的人類又豈能倖免?

慶幸的是上月IUCN便公布,從印尼庫泰國家公園發現有不少樹種,可抗火災外,因對氣候變化敏感度低,可以成為對抗氣候變化的重要「武器」,部分更可為東部婆羅洲猩猩種群提供食物及棲宿。故有關政府及部門正計劃加緊栽種相關品種,如婆羅洲鐵木。

愈近綠化 小孩精神愈健康

當然樹木的好處遠不止於此。樹木透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出氧氣,減少二氧化碳及有助紓緩氣候變化。而綠色樹木反射的光線,較適合人的眼睛,自然令我們雙眼感到舒適。丹麥研究更發現,居所愈多綠化,附近的小孩長大後患精神健康疾病的機率會減少55%。

唯「適地適樹」亦很重要。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香港,曾急於以台灣相思、紅膠木和愛氏松等樹種恢復植被及鞏固斜坡。唯因年代久遠,該等先鋒樹正逐漸老死,所以漁護署早於09年展開植林優化計劃,以本土樹種取代,既可加強區內生物多樣性,亦可待長大的樹木,為大家提供清新空氣及清澈藍天。

世界綠色組織由去年開始,舉辦樹林夥伴生態探奇計劃,除了為大小企業安排生態旅遊及親子攀樹,讓大家更深切感受人及樹木的互動。更同時邀請公眾人士參加3月及5月的植樹日,歡迎大家報名參加或致電2391 1693與羅先生聯絡。

原刊於《都市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余遠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