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強:香港金融科技大有可為

陳家強表示,金融體系的審慎監管,使香港在金融科技方面佔有一定優勢。「不是盲目叫人做科技,而是結合科技監管政策和創新的商業模式,我認為香港有優勢。」

《安永2017年金融科技採納率指數》報告稱,香港使用金融科技的人數佔活躍人口僅32%,即每三個人只有0.96個使用金融科技產品,數字遠低於中國內地的69%、印度的52%,以及英國的42%。曾出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達10年之久的陳家強指出,香港科技無論在基礎建設還是技術,都絕不遜於其他地方。「香港金融科技最大的障礙並非科技本身,而是科技應用落地,即如何利用科技提升顧客體驗。」

陳教授以自身經驗舉例說,在銀行開戶往往要在櫃台簽署多份文件,手續繁多。事實上,銀行背後擁有科技能力,但在流程設計上未有顧及客人的體驗。「金融科技的目標就是減少繁複手續,令整個流程與時並進。例如利用科技進行網上認證,配合簡單的流程設計,開戶便可以快捷辦妥。」

歸根究柢,他認為大型金融機構採用的基礎建設一般比較陳舊,難以追上新科技應用的速度,以致未能對市場作出快速反應。然而,「體驗為王」的時代已經來到,大型銀行或金融機構轉型是大勢所趨。

金融科技發展兩大要素

陳家強從政期間,曾兼任政府金融科技督導小組主席,帶領小組就發展及推動香港成為金融科技中心提供建議。他強調,要積極推動本地的金融科技發展,監管政策的配合和足夠的市場競爭誘因,兩者缺一不可。

金管局在2017年就推出一系列推動銀行科技發展的措施,包括引入虛擬銀行、推出「銀行易」、開放應用程式界面(API)政策、推出金融科技監管沙盒(sandbox)升級版等等。對此,陳家強表示支持︰「政府光是投資在科技研究是沒有用的,因為最重要是有沒有人用金融科技。金管局推出有關措施,不花分毫已有效刺激科技應用,有助促使傳統銀行改革,以及加快推進本港的金融科技發展。」

在金管局的多個舉措之中,他認為開放API政策對市場的影響最為深遠。他解釋,開放API在銀行業的發展及廣泛應用,即是讓銀行與科技公司之間共享數據。換言之,假設一個人有幾個銀行戶口,開放API後就可以利用其他應用程式分析數據,例如比較存款利率、信用卡利率。「透過第三方平台可以分析在不同銀行或金融機構的帳戶,有利進一步刺激銀行之間的競爭。」

根據金管局的時間表,香港銀行業將會分四個階段開放API。首階段是於今年1月底前公開銀行產品和服務資料,包括存款帳戶、信用卡、外幣匯率、投資及保險等產品的公開資訊。

陳家強說,開放了API之後,銀行服務將會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例子之一是提供智能化的個人理財服務︰比較個人消費者的開支分布,分析財務狀況和提供財務意見,以至比較整合各間銀行提供的產品服務。

金融科技除了為顧客提供方便的服務,長遠可減省人手成本。但他強調,「金融科技的產生不應只是為銀行節省成本,發展金融科技的終極目標,是讓客戶知道如何理財投資,應該存入不同銀行儲蓄戶口,還是投資股票基金」。

傳統銀行虛擬銀行各擅勝長

至於開放虛擬銀行牌照申請,讓非金融機構的科技公司參與競爭,市場反應熱烈。據報道,2018年合共接獲約30份虛擬銀行牌照申請書,預料2019年首季開始發出虛擬銀行牌照。

陳教授於2018年7月加盟的本地金融科技公司WeLab,正是有意進軍虛擬銀行,並有信心成為首批獲授牌照的企業。他指出,虛擬銀行以提供零售服務為主,不可能取代傳統銀行。不過,虛擬銀行在顧客體驗方面佔有優勢,可幫助個人消費者掌握財務狀況,也可解決中小企的財務問題。

陳家強指出,大灣區可作為未來金融科技創新的試驗場。
陳家強指出,大灣區可作為未來金融科技創新的試驗場。

他又說,設立虛擬銀行,好處之一是毋須設立實體分行。儘管如此,引入虛擬銀行不會加大風險,因為金管局對虛擬銀行的監管條件並沒有降低,包括資本充足比率、流動資金、大額風險承擔、集團內部風險承擔及資產押記、集團結構、業務活動、風險管理、董事及高級管理層須為適當人選,以及向金融管理專員提交財務及其他資料等要求。

「監管政策有必要配合科技發展,但不等於要鬆綁。」陳教授指出,從虛擬銀行發牌要求來看,無論傳統銀行還是新科技公司,監管的要求都是一致的。他認為,金管局近年在推動金融科技發展和風險控制上,取得了平衡。

結合大灣區優勢輻射海外

陳家強表示,金融體系的審慎監管,使香港在金融科技方面佔有一定優勢。「不是盲目叫人做科技,而是結合科技監管政策和創新的商業模式,我認為香港有優勢。有香港品牌的金融科技服務有信譽保證,將來在大灣區會大有市場。」

陳教授分享了一個在WeLab很有趣的觀察︰WeLab員工約有700人,技術團隊由超過210名科技人員組成,當中負責設計服務提升顧客體驗,以及做風險管理的主要為香港人。他認為,由於在香港監管環境中浸淫,香港風險管理人才擁有審慎的金融及科技管理經驗,再加上內地科技人才,在大灣區的發揮空間很大。

他強調,進軍大灣區不只是擴大市場份額那麼簡單,而是出口金融服務至內地,以至東南亞市場。「要出口其他市場,必須運用香港監管政策要求,由香港風險人才設計金融產品,在大灣區進行新模式試驗,然後利用大灣區的體驗,幫助大灣區的企業輻射海外,這才是真正結合大灣區優勢。」

他認為大灣區是重要的,因為香港市場規模太小,體驗可能跟其他市場不同。以WeLab為例,在3300萬用戶當中,香港用戶只有約20萬,未必有足夠的體驗打入其他市場。未來WeLab計劃將深圳發展的經驗,融入超過2.6億人口的印尼市場。

金融服務有很多層面,陳家強認為策略和技術同樣重要,例如金融服務如何在手機上,結合數據去優化人們的生活和體驗。要打造全新的體驗,年輕人的新思維必不可少。離開政壇後返回校園重拾教鞭的陳家強,寄望本港年輕人能夠為金融發展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陳家強簡介

現任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教授,曾擔任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美國Wesleyan大學經濟學學士,芝加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芝加哥大學財務學哲學博士。1993年加入科大商學院之前,曾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任教9年。專長研究資產定價、交易策略評估及市場效率。2007年7月至2017年6月出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兼任金融科技督導小組主席。曾擔任多項重要公職,包括消費者委員會主席、香港期貨交易所董事、策略發展委員會委員、扶貧委員會委員、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委員、恒生指數顧問委員會委員及香港學術評審局委員。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