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vs劍橋──800年兄弟之爭

劍橋可說是牛津出走的親弟,八個世紀以來,兩兄弟依然激烈競爭,各放異彩。但兄弟之間有競爭也有手足情。

今年4月,倫敦泰晤士河畔將會人頭湧動,呼聲震天。除了逾30萬名的現場觀眾,也會有過千萬人觀看英國廣播公司直播的年度盛事──牛津劍橋划艇比賽。約有200年歷史的划艇比賽,只是兩所大學八世紀兄弟之爭的片段。800多年前,牛津市政府以謀殺罪處死兩位無辜的大學學者,一批牛津大學學者抗議市政府未經宗教組織授權擅自執行死刑,於是離開牛津到劍橋定居並創立劍橋大學。

兄弟之間有競爭

劍橋可說是牛津出走的親弟,八個世紀以來,兩兄弟依然激烈競爭,各放異彩。有一年,牛津劍橋欖球大賽廣告商竟然在廣告牌上寫道:「首相:牛津──26。劍橋──14。是時候急起直追了。」不過,第27位擔任首相的牛津畢業生就是在脱歐中「大放異彩」的文翠珊!劍橋畢業生雖然在政界的影響力不及牛津,但其研究人員卻囊括了約110個諾貝爾獎,而牛津只有約60個,劍橋學生經常以此嘲笑牛津。有趣的是,我瀏覽牛津學生的匿名投稿Facebook專頁Oxfess時,經常讀到如下揶揄劍橋的文章:

有一天我在街上遇到一個人,他邀請我加入一個學術組織。

我:「加入要通過怎樣的考核?」

他:「毋須考核,只要智商正常。」

我:「那個組織叫什麼名字?」

他:「劍橋大學。」

這類文章是Oxfess的「常客」,每篇都從不同的角度諷刺劍橋大學,令牛津人會心微笑。

兄弟之間有競爭也有手足情。事實上,牛津和劍橋的不少學院都互相結成姐妹學院,例如劍橋與牛津的耶穌學院、劍橋的聖約翰學院與牛津的貝利奧爾學院等。不少學院的教職員都曾在姐妹學院裏工作與研究。

我在去年的英國大學乒乓球比賽中就深深地體會兩校間的合作與友誼。當時我校的乒乓球隊員在淘汰賽中對戰其他大學的球手,觀眾席忽然發出一陣如雷的掌聲與喝采聲,令我大感疑惑,因為牛津的選手只有十來人,好幾位還在比賽,所以一般只有零星的打氣聲,究竟誰人為我們喝彩呢?

去年的英國大學乒乓球比賽中,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攜手合作。
去年的英國大學乒乓球比賽中,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攜手合作。

轉過頭來才發現,原來劍橋的選手不知何時已經齊聚在我身後,為我們牛津的選手打氣,心中頓時一陣溫暖。當時我才真正明白,本是同根生,相煎怎會急?後來,我代表牛津參加一年一度的牛津劍橋乒乓球賽,賽事雖然劍拔弩張,但賽後與劍橋的球手共進晚膳,互相認識,卻是相談甚歡,觥籌交錯中早已忘卻了800年的相爭相愛。

今年6月,哈佛和耶魯的田徑聯隊將會在劍橋與牛津劍橋的田徑聯隊比賽,延續100多年的跨大西洋競技傳統。在全球化的世界裏,牛津劍橋早已不是唯一的兩所頂尖大學,也面對美國、中國、歐洲學府的挑戰。然而,牛劍這對命中注定的永恆對手,從泰晤士河上疾速揮舞的船槳,到唐寧街10號,乃至瑞典斯德哥爾摩的音樂大廳,都一直鞭策着彼此的成長。

作者簡介

現於牛津大學修讀哲學、政治、經濟,為香港卓越獎學金得獎者,畢業於聖保羅男女中學,於2018年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考獲45分滿分。對中港及國際政經議題感興趣,曾於葉劉淑儀議員辦事處、容海恩議員辦事處及智經研究中心實習,曾任牛津大學中國論壇的國際關係研討小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