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機械人還是靠自己?

科技發展不斷為人類提供一個舒適方便的生活,但舒適的背後卻要我們的體能和活動能力減弱退化,而要應付體力活動的意志甚至鬥志也被削弱。

前兩天晚上慣常地到運動場跑步,完成後碰上在場的一位長跑教練,他也是一位體育老師。在傾談間,他感慨地說現時的學生大部分都有體能不足和對體育運動缺乏興趣的情況。他還說:「以前在上體育堂學生熱身時叫他們不要跑太快,但現在卻叫他們不要停在那裏步行,而要催促他們慢跑!」

科技發展不斷為人類提供一個舒適方便的生活,但舒適的背後卻要我們的體能和活動能力減弱退化,而要應付體力活動的意志甚至鬥志也被削弱。例如,當天氣稍為熱或太陽稍為猛烈,這群青少年便給自己諸多藉口,躲在室內或太陽照射不到的地方而放棄對身心健康有益處的戶外活動。

有責任提供學生更多運動機會

當然,在科技不斷發達和創新的時代,人類原始本能難以找到市場,就像我9歲大的兒子常常跟我說:「爸爸,你不用擔心,你老了我會買個機械人來照顧你!」聽他這樣說,既安慰,卻無奈,安慰是他仍有那份照顧年紀老邁雙親的心,無奈的是照顧我們的不是他,是機械人。然而,想深一層,有機械人照顧也相當不錯了。

對我們這些習慣運動、並且從運動中感受到箇中樂趣和益處的人來說,往往在活着的每一天都會堅持做運動。但對一些沒有建立這個習慣的人士,當然不會選擇這種他們認為辛苦的生活模式。但多年的研究已經證實定期運動不單止能維持身體的活動能力,更有效地減少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及延遲身心機能的退化。而運動習慣往往在青少年時期培養和建立,換言之,小學和中學階段最為重要,學校和家庭都有責任提供學生更多的運動機會。

原刊於《文匯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鍾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