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願景的初步造價估算被不同團體批評為嚴重低估成本。其實筆者也在其他專欄指出,較原先5000億元估計,特區政府低估造價起碼3000億元。假若這大型填海計劃在十多年後完成,真正造價會上漲至何等水平,筆者根本不敢想像。
嚴重低估造價並不是代表明日大嶼不應進行,因為只要未來的賣地收入能夠高於成本,這個大型基建計劃仍是有利可圖。無奈,發展局卻沒有直接計算土地收益,反而採用測量師學會的預測,令不少市民提出質疑:「為什麼是測量師學會的估算呢?」
特區政府有自己的技術部門可以作出土地收益估算,但卻以測量師學會的估算作為基礎,看來連林鄭政府也沒有信心交出一個較確切的收入數字。但最有趣的地方是測量師學會的估算是以東九龍啟德發展區的每平方呎售價作比較,究竟這是否一個公平的比較?大家只能說近岸土地和在水中央的人工島根本是不同類型的地皮,可以解讀為橙與蘋果比較,雖都是生果,但味道絕對有差異。
與玫瑰園計劃背景不同
特區政府可能認為引用測量師學會的數字比較中立,同時以啟德發展區較低的呎價是可以展示特區政府已採用較保守的預測來計算土地收益。然而,世事千變萬化,今天你估計數字是保守,十年後可能被批評為太進取,原因是測量師學會的數字是基於一個靜態分析(Static Analysis),不考慮一旦香港經濟表現有變,或樓市泡沫在幾年後爆破,最終拖累地價,在這些情況下,現在估計便缺乏足夠條件支持了。
筆者仍記得在上年10月特首林鄭月娥公布《施政報告》時,曾將明日大嶼形容為類似上世紀90年代初殖民地政府推出的玫瑰園計劃。無可否認,以基建的數量和造價來看,兩個超級工程項目相似,而玫瑰園計劃更為香港注入經濟動力,所以部分支持明日大嶼的人士以玫瑰園計劃的成功來預視這次林鄭政府的大規模發展將會為香港帶來巨大利益。不過,筆者認為,這種思維不正確,因為香港在上世紀90年代初正進入一個亞洲四小龍時代,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加上勞動力充裕,所以能夠造就當年的成功。
時移世易,香港這條四小龍的光彩已不復見,特別是香港正進入快速人口老化,勞工生產力轉弱,令經濟增長明顯放緩,而這放緩趨勢不斷惡化,再加上中美兩大國關係已轉差,因此,香港經濟受到持續拖累是可以預見的。從香港的人口老化至宏觀環境不利香港的短中期發展,特區政府又如何能夠保證,未來的稅收和政府的收入可以保持健康增長呢!
正如筆者常說,現時香港的賺錢能力已不及以往,如果不小心處理公共開支,這個所謂「12000億元財政儲備」,未必可以保香港一世平安。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