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父母心 還須政府顧民生

醫者父母心,政府顧民生,在兩大前提上,加一分誠意,至少會令現在面對的問題不會惡化,街上多點笑容,少個口罩。

全城盡是口罩人,太嚇人了。今年天氣特別差勁,冬天不凍、但暖中帶寒,流感高峰期比以往幾年更加之高峰。路經幾間私人診所,日日擠滿病人,水洩不通,人太多連預約安排亦要取消,輪候時間以小時計,有病的肯定會更病!

香港仍然具備完善醫療體系,素質更毋容置疑,但在整體系統不勝負荷情況下,到頭來只會賠上了聲譽。醫管局當日的成立,旨在更有效投放及分配資源,但每逢流感高峰期,一年又一年暴露醫療體系人手不足問題,醫管局絕對是責無旁貸。

公共醫療服務供不應求

好明顯,在人口增長及人口老化情況下,醫生及醫護人員數目是遠遠落後。按去年立法會秘書處一份文件的統計數字顯示,2017年全港有14290名醫生,數字較2008年時多2000左右,但以每1000名人口的醫生數目計,相比十年前其實僅僅上升0.1,而由2008至2014年期間,比例卻是從無上升過。

香港目前每1000人約有1.9名醫生,較新加坡3名、南韓2.6名都要少。更重要在於,1萬4000多名醫生中,公立醫院佔比只有43%,形成公共醫療服務輪候時間極長,供不應求愈來愈惡化。而撇除醫生之外,香港的護士與病人佔比為1:24,亦低於國際標準的1:6,作為國際大城市其實是頗難接受。

我們不應只怪責醫療體系現在的問題是因為人口急升、甚至內地人所造成。肯定,任何一件貨品、任何一項服務都從來難以達致供求平衡,但問題在於,政府及當局在推算人口增長及年齡結構前,有否一併考慮過以醫療為首的公共服務並做好未雨綢繆,答案當然是否定。對逾700多萬人而言,醫療一定比高鐵及港珠澳大橋要緊,將兩大工程費用一半去興建醫院、加添設備、增聘人手的話,其實現在的境況一定比幾年前好。

特首可能出於真心,亦可能是在做「政治秀」,感激醫療人員的同時,很大程度是以為用5億元撥款,就可以解決流感高峰壓力,政府或太高估了5億元的效用了。基於醫生訓練需時,業界理應摒棄自身利益,盡快輸入醫生,以填補公營系統不足,而在流感高峰期間,當局其實大可做更多應對,甚至乎設立流動醫療中心、臨時一般門診中心等等,以紓緩公私營系統壓力。醫者父母心,政府顧民生,在兩大前提上,加一分誠意,至少會令現在面對的問題不會惡化,街上多點笑容,少個口罩。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胡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