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學聯第一屆專上學生研討會

當年港大學生會的會長林興波是大學堂宿舍的宿生,我因此有機會以觀察員的身份列席會議,跟與會的學生代表一起生活了四天。我發現這班學生領袖不但有思想,也有能力,辦起事來有板有眼。這幾天的經驗令人難忘,它促使我日後興起研究學生運動的念頭。
1965年的聖誕假期,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在國際學生聯會的鼓勵和支持下,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的教堂,舉辦了第一屆專上學生研討會,主題是「香港之專上教育」。在這個研討會裏,各院校的代表表現了極大的熱誠,深入地討論了不少問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我認為是中英並用和校政參與這兩個問題。對此,研討會作了以下的決議:「鑑於香港市民十居其九為華人,而官方語言則為英文,故此香港應不顧目前之困難而施行中英文並用。……為消除教職員與學生間之隔膜起見,各學院應設立由學生代表組成之委員會,由其中一人或兩人代表各院系同學出席其教務委員會會議。」
 
這個研討會最令人難忘的並不是他們討論問題時那種誠懇、認真的態度,而是他們辦起事來那種坐言起行的實踐精神。研討會的報告書這樣寫道:「這次研討會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具規模和最徹底地實施中英文並用的第一次……。研討會委員會遵照專上學聯憲章,不但不遺餘力地提倡中英文並用,而且更絲毫不放鬆地,把中英文並用付諸行動。研討會購買了一副現成的擴音器,由各院校同學動手把它改造成一副同時傳譯儀器,在研討會進行的時候,由四位擔任傳譯員的同學,把代表及觀察員所說的一言一語,完全同時翻譯出來……。」
 

燃起研究學生運動的興趣

 
當年港大學生會的會長林興波是大學堂宿舍的宿生,我因此有機會以觀察員的身份列席會議,跟與會的學生代表一起生活了四天。我發現這班學生領袖不但有思想,也有能力,辦起事來有板有眼。負責即時傳譯的四位同學中,趙婉珠和周東山最惹人注目。我後來注意到,兩位都是伊利沙伯中學的畢業生,Mr. Arthur Hinton 的高足。這幾天的經驗令人難忘,它促使我日後興起研究學生運動的念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香港學生運動,可以追溯到上述研討會或更早一些。50年代下半頁,港大以及其他院校的學生開始間歇性地舉辦一些招待街童、為他們開辦識字班、訪問村民和為他們築橋修路等社會服務活動。這導致了大專服務隊的成立。這個成立於1963年12月的學生組織,又反過來加強了大專學生對社會問題的關注。次年7月,港大學生會新成立的時事委員會發表聲明,對香港政府在公事上歧視中文一事表示關注。由此可見,香港的學生運動,早在六十年代的前半期便已開始萌芽了。
 
論文的資料搜集和整理工作以及寫作過程都很順利,次年6月中便呈交了。能夠那麼順利地完成工作,實在要感謝何國華。他本來是地理系的小廝,後來自學成才,獲數學系聘為技術員。1966年2、3月間,他助我整理數據;4、5月的時候,又替我打字,使我可以提前完工。早年,潘國城和我為齡記出版社編寫地理課本時,所有黑白地圖都是他繪制的。可惜天不假年,他很早就離開了人世。
 

馮以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