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紐約地鐵上這則廣告:
「30多歲時,生活就像找匯率。你不斷搜尋更好的選項,最後定下來。」
一家網絡銀行的廣告,用了一個很獨特的比喻。
兌換外幣時,我們的確斤斤計較。所以外匯兌換所都會列出小數點以下幾位的數字,我們四處比較,希望找到最好的條件。
但其實我們多慮了。因為不管哪家銀行,都會賺你一筆,所以條件都不會太好。
而且個人兌換的外幣金額不高,不同匯率的差別其實不大。
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是否拿到最好的匯率。事實上,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哪裏有最好。
真正重要的,是我們換得外幣後,在國外怎麼用這筆錢,創造一個美好的旅遊經驗。
人生不也是這樣?
30歲初期,我們都會花一段時間,想找到最好的「愛人」。
我們也像兌換外幣一樣斤斤計較。看到一個人,總是努力找出他的缺點,並想像下一個人會更好。直到遇到下一個,發現他也有相同或其他缺點。
於是,我們把寶貴時間,花在尋找「最好的匯率」,忘了換外幣的目的,其實是要到國外好好玩一玩。
就像我們把寶貴時間,花在尋找「最好的對象」,忘了找對象的目的,其實是要享受兩個人的人生旅程。
改變幸福的定義
我筆下的女主角,曾有這樣的對話:
已婚的春芸要幫未婚的明麗介紹一名「樸實」男子,先打預防針,說對方不是之前明麗喜歡的都會型男。
明麗說:「你是賣聖誕燈飾的耶!什麼時候開始那麼重視樸實?」
春芸說:「那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年紀變大,看到生活中很多困難,就開始對簡單的美好心存感激。」
明麗說:「年輕時對於幸福的定義,都太抽象,太崇高了?」
春芸說:「是啊!年輕時想要找白馬王子,現在有個穩定的伴侶就覺得幸褔了。年輕時覺得錢包要滿滿的才幸福,現在覺得手機滿格就很幸福了。」
紐約地鐵廣告有一點說錯了。匯率和人生不同的地方在於,匯率的好壞,有絕對的數字標準。但人對於幸福、好對象的定義,會隨着時間而改變。
在這個寧靜的周日下午,祝福大家都能把緣分,「匯兌」成幸福。
原刊於王文華Facebook,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