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鴻:一帶一路跨世紀工程 非由一國控制

一帶一路是跨世紀的工程,因基本上一帶一路所說的是絲綢之路,而絲綢之路在中國或世界歷史上是數千年的發展,所以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是將世界局面、數百年來的大變,重新轉變。

編按:香港公開大學早前邀請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出席「公大講堂」演講,題目為「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巨變」,從絲綢之路的歷史去看一帶一路的意義。內容撮要如下:

一帶一路其實是跨世紀的工程,因為基本上一帶一路所說的是絲綢之路,而絲綢之路在中國或世界歷史上是數千年的發展,不純是在漢朝才開始的。所以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不純是為了解決一時一地的問題,或者一個政權的問題,反而是將世界局面、數百年來的大變,重新轉變。所以這方面是涉及數方面的,而在很多方面,尤其我們這世代很多人對歷史不熟悉,就算對香港歷史也不是那麼熟悉,所以對很多情況不清楚。所以很多因一帶一路或絲綢之路復興所帶來的問題,其實很多時從歷史可看到,只不過我們不熟悉,因此難以理解。但如果我們重返歷史,重返中國與過往世界的變化的話,其實會更容易看到今後的情況。

絲路橫跨歐亞 交流呈網絡化

首先要了解一件事,絲綢之路不純是漢朝與羅馬帝國的貿易,而絲綢之路數千年來經過歐亞大草原,有很多文化交流,中國農業是自中亞過來的,玉器作為中國禮器,亦從西域傳來,甚至商朝戰車技術、騎術,也自中亞傳來。所以這個文化交流是很長期的,而絲綢之路並非點對點的,而是網絡化的。絲綢之路不是某個政府所進行,例如當年中國政府買汗血寶馬,或者做其他事,是有若干影響的,但主要的推動者是各國商人或政府。所以他們並非考慮中國政府而為,或受中國政府控制,反而是各散東西地在各地方找機會做貿易與文化交流。所以這裏表明一件事,主要是網絡化。

不過中國的絲綢之路在羅馬帝國崩潰後,羅馬、西歐變成蠻夷之地,所以中國的絲綢之路主要是連接中亞、西亞或東羅馬帝國的地方,而不是西歐方面。西歐能夠參與絲綢之路,是以後的情況。

在蒙古橫掃整個歐亞後,整個歐亞乃至非洲是連成一體的,這裏是伊斯蘭教所帶來的影響。從中我們能學到的一點是,不知哪裏有人說中國是閉關自守,事實是中國從來不是封閉的,而是與世界連在一起的,甚至唐朝許多文化都是與外面溝通而得來的,例如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史思明俱是中亞的粟特人,而從該地為中國帶來的音樂、舞蹈,乃至胡床。以前中國人是不坐椅子的,坐地上,自從胡床傳來,便開始有椅子,亦導致以後出現中國有名的明代家具。日本在中國唐朝學了東西去,所以日本不坐椅子的,坐地上,因為日本是學唐代的。

在廣東省有個博物館(廣東海上絲路博物館),南海一號是在唐朝沉船的,而黃巢攻佔廣州時,殺害當地數十萬名胡商,包括阿拉伯、印度、猶太、亞美尼亞等。中國的開放,從來是很厲害的。所以我們稱廣州為「千年商都」。

中國的絲綢之路主要是連接中亞、西亞或東羅馬帝國的地方。(Wikipedia Commons)
中國的絲綢之路主要是連接中亞、西亞或東羅馬帝國的地方。(Wikipedia Commons)

伊斯蘭教的發展,導致很多文化交流,中國整體技術、文化都有改變,特別是明朝時鄭和下西洋,其技術是靠阿拉伯的航海技術的,而他的航海圖是阿拉伯的,鄭和本身亦非漢人,有說他是雲南的回教徒,實際他是中亞布哈拉的貴族。所以中國從來是文化溝通的,絕不似有些人所說的閉關自守。

明朝鄭和的寶船約長400公尺,而哥倫布去橫渡大西洋的船卻只長約80公尺,相對來說,我們的技術是遠遠超過的。甚至是達伽馬去好望角之類,很多時是靠阿拉伯的航海技術及用具,所以當時全世界的文化都在溝通,所謂誰發明誰,只是個笑話。大家都存在的。

歐美投資別國 或帶政治要求

我覺得,現在整個全球貿易的流向會轉變,不單中歐的貿易會日益吃重,現在歐亞貿易的比例佔上歐洲對內貿易一半,美洲只有20多%左右,所以整個世界經濟的重心朝着歐洲與東亞、中亞的發展,這變成傳統絲路的網絡化發展。

中國投資在不受歐美化的國家,可帶動這些國家重新發展,這意義是很重大的,我們歷史上所說的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做那麼多事,基本上是對這些國家忽視的。IMF的投資帶有很多政治要求,而不是從當地發展來考慮。中國則沒有政治要求。但問題在每個國家、地區有其發展的邏輯,外部協助的話,發展的效果更加好,當然中間有些失誤,但這是大的發展,重新推動這些國家的工業化發展。

事實上這些國家不是落後的,你看到中亞、蘇亞、西亞、中東、北非,乃至埃塞俄比亞、肯雅等地,歷史上是發達國家的,只不過這20、30年的帝國主義太厲害而已。我猜絲綢之路的網絡化發展,今後還會伸展到拉丁美洲,回復到明清時代的全球貿易,眾多地方的發達國家重新工業化時,整個全球的貿易生產動力。

現在全球的經濟是受困於美國,美國結構上產生不平衡,貿易赤字、財政赤字,而牽連到全世界卻不肯改。所以現在很多問題是來自美國。但因美國經濟佔全世界經濟的比例很大,所以影響很大。當全世界在發展時,美國的比例會相對減少,而那麼多人發展時,自不會聽美國的話,美國亦收買不了那麼多人,於是全球的多樣化、多元化是帶來更多地區或全球的創新。所以這也是很關鍵的。即是中國由本來最大變成最小亦無所謂,但全球改變的話,中國得益很大。

中國突破帝國主義 堪為示範

我說中國很大,是因為按2015年計算,中國經濟規模已經超過美國,但中國不肯認,中國只說:「我永遠只做第二。」第一很辛苦的,但美國當中國是第一,所以要對付中國,所以「中國做第二」這個考慮是適當的,但不能忽視中國經濟已經是世界最大的。而這個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不會剝削別人,不會用殖民地主義的方法去剝奪,反而在一帶一路捐很多錢出來投資,收不回來,將錢分享,等於一個經濟再分配的問題。而再分配,大家有錢以後,整體經濟的發展仍可持續。如果將錢集中在少數人手上,炒炒賣賣,或者窮奢極侈時,大多數人是貧苦時,經濟不可發展,政治、社會矛盾亦嚴重。所以中國在一帶一路所提出的,是與美國的經濟發展模式(由1%人口去剝削99%的人)剛剛形成對比的。

陳文鴻演講吸引不少觀眾慕名而來,專心聽了逾一小時的演講。(香港公開大學)
陳文鴻演講吸引不少觀眾慕名而來,專心聽了逾一小時的演講。(香港公開大學)

中國的經濟發展回復到絲綢之路時的盛勢時,其實不單對中國,對全球亦有影響。中國經濟本來到19世紀時是全球最大的,到20世紀初仍是貿易順差的,只不過當時政治、軍事衰弱,導致即使生產力強,結果被人宰割,但中國現時恢復,有兩方面的特點。

第一方面是中國在1949年以後所做的事,在世界上是有參考價值的。在歷史上歐美的帝國主義興起,將很多傳統帝國瓦解的,不只中國,還有印度、伊朗、鄂圖曼帝國、奧匈帝國等,而這些地方瓦解後,陷入萬劫不復。

中國能夠在此困境用自己的方法突破出來、解決這個問題,對其他國家是一個好示範,其他國家都可突破歐美的帝國主義控制﹐恢復起來。而中國擺脫這個衰落,是用絲綢之路,而非自私自利的發展。於是當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是開始全球化地再循環,所以其他國家、經濟體得益時,帶來的影響便更大。於是全球的一體化,再不似以往帝國主義的破壞情況,而是真正的多元一體化。而多元一體化,於是有經濟發展,有經濟創新、文化交流。

絲路精神 重視多元發展

中國或習近平主席所提出的絲路精神。我想絲路精神在香港是較少人去理解的。絲路精神並非一國所控制的。中國在一帶一路的特點是文明合作,而不由CIA(中央情報局)製造出來的美國理論:文明的衝突。這個文明只會壓縮你的文明。所以這個全球多樣化是變成中國的發展,甚至我覺得會有新的復興期。你看歐洲的文藝復興,是由意大利開始,意大利主要靠絲綢之路的利益來推動。而希臘、羅馬許多經典已經散失,但存在於巴格達等中東地區,而再翻譯過來成拉丁文,促使歐洲的文藝復興。所以現在這些國家還有很多近代文化,值得我們參考、採納,又或者合作後,變成新的演變。所以這情況是絲路精神是大家一齊發展,多元化、多樣化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會帶來不只一個國家,而是全世界的文藝復興。

用緬甸為例,失去緬甸的中國人賺很多錢,所以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主要是由中國人接濟,但對當地來說,中國人是繼醜陋的美國人之後,醜陋的中國人。這是中國單純有錢而發展出來的結果,但當在海外與人接觸、衝突,你會開始改變、反思,所以在這方面我覺得即使我們有許多不恰當、不應做的事,而特別因為改革開放而有很多不太文化、文明的事,但在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的發展中,與其他國家一齊合作、平衡、相處時,你反而可重新改變、學習,有新的發展。所以對中國、對世界,我會覺得這個巨變是延及數個世紀的。

陳文鴻認為,中國與外國接觸時或有衝突,但從中可以反思並重新學習。(香港公開大學)
陳文鴻認為,中國與外國接觸時或有衝突,但從中可以反思並重新學習。(香港公開大學)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