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中國,曾經是全球化的起點與原動力。漢唐陸上絲綢之路,唐宋海上絲綢之路,還有瓷器、茶葉運銷往外,香料遠販而至;蒙元三次西征,汗國橫跨歐亞;鄭和寶船七下南洋、西洋,遠至阿拉伯與東非;唐宋廣州、泉州市舶,是世界貿易最巨港。
中國歷史先盛後衰
唐代天可汗制度,外族賓服;明清兩代是天朝尚國,有朝貢貿易制度。
走進近世的明清兩代,選擇保守閉關,成了不進則退的格局;遇上西方中世紀後期商業革命、大航海時代、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 500年的思想、知識與行動大奮進,東西方攻守之勢互易;社會達爾文主義與資本主義體制成就西方近現代文明的權力與優勢。
十九世紀中葉的鴉片戰爭,英國敲動中國往後沉淪的喪鐘。戰爭與動亂持續百數年,國家一次又一次在亡國滅種的邊緣。
對應喪亂與危亡,是一波又一波的圖強與救國。1919年,百年前的五四運動,是以青年學生為主要動力的愛國政治行動。與同時期的新文化運動是政治行動與救國思想變革浪潮相互激盪。
從清末洋務運動與戊戌維新,以及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至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歷史一步一步的走着,是探索、失敗,再探索、再失敗的持續。成功的種子深埋土下,枯木久旱待雨逢春。
1861至1894年間的洋務運動,皇朝政權探步現代化的門檻,購置及製造軍械軍備,建設艦隊,翻譯書籍,開辦工廠,造鐵路,學童派洋留學,辦外交……
1898年短暫的戊戌維新,開啓政治範疇的變革,為政者與知識階層捲進立憲與革命兩條路線的競爭。這時期,民間社會的國族意識開始普遍,既有甲午以來保種、保教、保國的奔走,湘鄂川粵收回路礦權運動,1903年拒俄運動,1905年拒美工約運動,1908年二辰丸事件……,其中多起的外交衝突,清廷皆喪權辱國。
1911年武昌起事,歷經十多年革命行動,終於推翻皇朝體制。
巴黎和會喪權辱國
共和政體的民國,迎來軍閥當權與割據、列強在華勢力不減,袁世凱與張勳復僻帝制。1918年歐戰結束,中國與英美法日同列協約國,卻遭列強在巴黎和會宰割山東,權益劃歸日本。
巴黎和會的喪權,捲起青年學生的迅速動員,要求拒簽和約、還我山東。一時各地響應,工人、商人、知識階層、婦女等群起支持。學生運動也從最初只問外交、不問內政,轉化為外爭國權、內懲國賊,以及要求打倒軍閥、再造中國。五四運動鞏固普遍國民的國族意識、國家觀念,同時期新文化運動啟動對傳統文化的懷疑與批判,推動白話文運動,引進德先生與賽先生(民主與科學) ,以至鼓吹全盤西化,促進中國社會改造與文化、學術的現代化進程。
交織於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期間,最具政治影響力的,卻是部分知識分子探索共產主義、馬列思想,並受到俄國十月革命(1917年)的鼓舞,於1921年秘密成立中國共產黨,選擇以革命模式,建立新社會的理想。
1949年,中國共產黨取得政權,新中國成立。國家內部卻深陷階級鬥爭、權力鬥爭與革命狂飆的泥淖,直至文革結束,中共中央重整,重申四個現代化的道路,以及採取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大政策。危亂的國家,起帆揚航,擺脫英美模式、擺脫蘇俄模式,探索發展自力更新的現代化進程。闖進二十一世紀,和平崛起的新中國,繼續自力更新,也更強調自主創新。
五四百周年,回望當年青年學生與知識分子參與救國圖強,是艱難時刻促成民間社會奮進的年代,承傳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關鍵歷程。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