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於11月20日公布《2018年世界人才報告》(IMD 2018 World Talent Report)。香港的排名比去年下滑了六級,在全球63個經濟體中排行第18位,同時間被排全球13位的新加坡超越,退居亞洲第2。
《排行榜》的評分主要基於三大指標,包括投資與發展(Investment & Development)、吸引力(Appeal)及準備度(Readiness)。概括而言,三者分別量度受評核經濟體在本地人才培訓、吸引外地人才及現有人才能否滿足市場需求等各方面的表現。新加坡和香港在這三大指標的排位分別為34、15及2,以及31、14及9,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新加坡在準備人才方面比香港更加積極,是其摘下亞洲之冠的主要原因之一。進一步細看準備度旗下的分指標,新加坡在學校內科學(science in school)具明顯優勢,它在63個經濟體中排名第1,香港只排行第20位而已。筆者認為香港較落後的原因與本地「科學、科技、工程、數學」(STEM)教育息息相關。
港府缺乏STEM教學指引
過去幾年香港政府一直積極推動STEM教育,目的是為提升本地年輕人對科學理論和應用的興趣及技能,裝備他們面對未來市場的人力資源需求。雖然政府不惜大灑金錢,包括分別給予本地中、小學20萬及10萬港元,協助他們配置STEM軟件和硬件設備,但調查指不少老師認為政府缺乏清晰的STEM教學指引,令他們在課程設計時感到模棱兩可。本文以工程科學(Engineering Science)角度淺談「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教育中各單元對排難解困的作用。
在現實情況中,工程師解決問題時會運用科學方法,然後有系統地逐步處理。基本上他們會依循系統開發生命周期(System Development Life Cycle,SDLC),並於每一階段(stage)採用不同STEM的元素。首先,在初期的計劃(Planning)階段,工程師利用科學理論去分析問題,從中挖掘出原因之所在。接着在分析(Analysis)階段中,他會採用數學模式去分析所有原因,找出解決方案。當進入第三階段的設計(Design)期,工程師會採用工程(Engineering)程序去挑選出最合適的方案,通過優化創作出最佳的設計。最後,他會利用科技去落實(Implementation)設計。
專注設計及落實階段
老師可以根據上述程序設計STEM教學活動。以機器人比賽為例,比賽專注在設計及落實兩個階段,其學習目標主要針對工程及科技應用,而餘下的兩個STEM元素科學及數學則在比賽的任務描述(task description)中已清楚說明。又例如,建模比賽的學習目標聚焦在科學及數學,學生在比賽中必須就任務描述的要求,進行計劃及分析,繼而進行建模(modelling),而任務一般並沒有設計及落實的要求。
由上述的例子可見,學校內科學(science in school)在培育科技人才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STEM教育必須由小開始,讓學生了解到STEM各元素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引起他們對STEM學習的興趣。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