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眾同學在上世紀80年代上旬的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修歷史。那是個從平靜到變幻的年代,Ming Chan那時30來歲,風華正茂。他身材龐大,說話聲如洪鐘,思路和提問都不一般,許多同學最初都害怕他。過了一會,同學發現這位史丹福畢業回來的年輕教授,其實平易近人,說話風趣·;他更是見識廣博,漸漸地許多同學不分男女,高低班級,總愛聚在他的辦公室裏,時而嬉戲,時而為學問爭吵不休。
教學另闢蹊徑
Ming治學嚴謹,教學認真。他是民國史和中國勞工運動史的主講導師,是我們中國近代史的啟蒙老師。他講授國民政府南京十年(Nanking Decade 1927-1937)時,用“socio-political-economic engineering” 作分析架構,另闢蹊徑。他帶出了現代中國史上第一次,執政黨通過國家機器動員社會和經濟的資源,嘗試按照理想藍圖,建構一個適合現代要求的社會-政治-經濟結構(新生活運動-憲政改革-中央銀行國幣系統)。不論成敗與否,這次是個很有歷史意義的嘗試;跟後來在神州大地上發生的歷次運動,有許多歷史上的類似。回頭看,這確是個高角度的國情觀察與分析方法。
他在史丹福大學做研究,與很多學者有交情。周策縱(五四運動),Van Dyke(抗日統一戰線和中國民族主義之起源),速水融(德川幕府經濟史)等著名學者,就曾被他邀來港大演講,擴闊我們的眼界和增加研習歷史的趣味。
導賞《北非諜影》
Ming為提升學生的識見和鑑賞力,每年都效法美國哈佛等名牌大學的畢業傳統,在學期尾播放以第二次大戰做背景的電影影《北非諜影》(Casablanca)給畢業學生欣賞,提醒同學要有國際視野,不要侷限於香港一隅。
每次回想劇情,腦海裏面都想起:二戰、法國維奇政府、摩洛哥、卡薩布蘭卡、Rick’s Café, 黑人彈奏着As Time Goes By,女主角出場,納粹軍人高唱德意志國歌示威,男主角領唱法蘭西馬賽曲反制……一幕幕歌頌英雄和愛情,重逢又離棄的戰時浪漫場景。讓人們一生中不斷的回味和思考。
Ming熟悉劇情對白,當要忠告別人不要做錯事時,總會借用男主角名句: “You’ll regret it. Maybe not today. Maybe not tomorrow, but soon and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他很少直接說學生做錯事,但總不忘叫學生想想是否會後悔一生──即便真的錯了,Ming還會出來頂嘛!
關懷幫助學生
畢業那年,Ming教導我們如何寫上乘英文求職信,又提點面試規矩談吐和衣著,更用史丹福大學信紙寫推薦信。對於出身工薪階層的同學,真是關懷備至。
我們在社會工作後遇上疑難,他都樂意幫助。即使他已離港回美繼續教學研究,每當他回香港,必有一聚,分享旅行見聞,政壇耳語和文章理論。
銘記歷史教訓
身爲歷史學家,Ming對日本仍未就二戰時的侵略正式道歉,甚至簒改歷史,參拜戰犯等事耿耿於懷,所以一生不用日貨,不吃日餐。他願望日本有一天會像德國般,向受侵略的國家和人民正式道歉,放棄軍國主義,堅持和平。
心繫中港發展
Ming在香港回歸前後寫了大量有關香港近現代歷史和政論文章,用Hong Kong Becoming China合集。 把“回歸”這事放到了歷史大趨勢的視角下,一切變得宏觀,理智和持平;使我們那一代人面對變局時少了躁動,多了理智,更好的判別自己去留的方向。事實上,他許多的學生也在過往20、30年間,堅持住理想,繼續在香港和內地許多城市發展事業建立家庭。
作為中國和香港歷史學家,Ming理性和學術化地評論中國,但言談間總會流露出老華僑,老港人對中國和人民命運的關懷和愛護。畢竟,他祖籍廣東新寧(今台山),祖上陳宜禧先生曾籌建了我國第一條民辦鐵路──新寧鐵路,母親畢業於廣州嶺南大學建築系,抗戰期間曾為國民政府建設機場。(陳老太明年百歲大壽,對Ming離世的噩耗似知還無,能不讓人心痛?)
Ming在最後這幾年,為建立香港和澳門歷史文獻庫到處奔走。他以自己對港澳歷史的熟悉和親身經歷,以及用自己的歷史專長,為研究兩地歷史的後來者,準備大量的原始資料,和培訓新學者。他完全的盡了一代歷史學者的責任,非常值得我們尊敬!
非歷史的命題
「如果一切從沒發生過」在歷史學來說是個非常愚蠢的題目。但是,我寧願10月31日那天的歷史真的沒有發生過,Ming如期的來,如期的回到加州,那是多美好!
願MingChan在天國,過得安好!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