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出任特首已接近年半,假若以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民望評分來衡量她的表現,她現時的成績只是好過梁振英;但明顯差過曾蔭權和董建華。然而,從首18個月任職特首期間的民望下滑幅度來作比較,林鄭卻是位居榜首,看來這位「好能幹」的特首,不外乎是「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的人物。
自林鄭上任後,她不斷推銷所謂置業階梯,希望令更多市民擁有自住的物業,但在土地持續供應不足的狀況下,這條置業階梯已逐漸變成一條爛梯,更甚的是特首為興建置業階梯,不但加大未來公營房屋比重,而且更將公營房屋的價格與市場脫鈎,希望令多些市民有資格入住公營房屋,例如綠置居、居屋和首置房屋。誠然,改變公營房屋的定價,的確能令更多市民可以申請公營房屋,無奈,當政府改變遊戲規則時,也帶來後遺症,例如,由於居屋定價便宜,即使沒有收入的成年人也可以參與,最終在居屋出現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早已合資格的居屋申請者便更難抽中居屋,而沒有需要的成年人卻有機會參加這個抽獎遊戲。
香港是一個貧富懸殊的國際城市,居住成本高昂,令不少升斗市民難以負擔。根據《2018年瑞信環球財富報告》,以實物和金融資產計算,2018年「香港財富堅尼指數」錄得0.819(1為絕對財富不均,而0是絕對公平分配),較主要對手新加坡高,反映即使香港和新加坡均是相當富有的國際城市,但在資產上的財富不均情況卻是香港更嚴重。一旦這問題持續惡化,基層和中產的不滿便難以控制,最終只會引發像近期法國出現的「黃背心」反政府運動。
梁振英為「交數」 放任納米樓
無可否認,曾蔭權時代不造地為其後兩屆特首留下非常嚴峻的土地短缺問題。但梁振英卻為着「交數」,竟然不阻止地產商大做小型單位,甚至納米單位。假若我們以單位落成數量來看,梁振英任內五年的確明顯增加私營住宅單位供應量,但小於40平方米面積(被差餉及估價署釐定為最細面積單位種類)卻同時大增,這種「追量不重質」的短視方法為社會埋下計時炸彈,因為面積細小的單位不但在樓價大冧時變成重災區,而且更不利人口增長。大家可以想像一間只有2、300呎的單位根本容不下多少人,如果是年輕夫婦入住,要有下一代也考慮地方是否足夠一家三口居住。正如筆者常說,迷你單位根本是政府製造出來的怪胎,要怪責便只能怪梁振英政府短視吧!
不過,林鄭較梁振英更差,她竟然不去大幅開發新界土地,反而決定在海中心建造人工島。這種樓市政策簡直是倒行逆施,以現時土地短缺和公私營房屋供應不足的狀況下,特首不先去解決短期土荒,反而花十多年時間去填海造島,這種能人所不能的思維,真是令人佩服。
香港是一個一流的國際城市,無奈,管治水平不入流,令不少基層及中產受到無必要的痛苦。筆者看見這情況,真是感到十分無奈和悲傷。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