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回憶是上一代的產物

同樣道理,政治評論在互聯網時代百家爭鳴,政治KOL當道同時亦導致新一代政客走向小眾,缺乏最大公因數下泛民出選亦只能從「集體回憶」中尋找。

工黨的「任何人」和神奈川的「籃板王」表面上毫無關係,但某程度上兩位都算是上一代的人物。同樣是一整代人的「集體回憶」,兩人在上星期的新聞可算是大相徑庭。工運30年才空降九西的人哥,在直選竟不敵初出政壇的健康大使,出道20年還是籃壇初哥的天才櫻木卻令《蘋果日報》銷量起死回生。

政治的分析還是留給那些選舉KOL做,媒體的經濟學我倒是有興趣講兩句。欄友徐家健在他的節目《三個中產黨》說《蘋果日報》這次推廣雖是時光倒流幾十年,卻出奇地有效。是的,送海報、送贈品來刺激銷量這策略不是《蘋果》突然想起的天才之筆。上星期我的朋友在網上炫耀買到櫻木花道的跨頁大海報,我就想起這位朋友有一位朋友,是從不買正版,但滿屋都是Twins的正版CD和她們的海報。橋唔怕舊,最緊要受,不過這策略是否可以重複使用就有機會再講。我反而有興趣的是:這麼多個世代的漫畫人物,為何要選20幾年前的集體回憶,而對現在的漫畫作品棄之不顧?

互聯網出現 漫畫及政評失「最大公因數」

市場大小可能是原因之一。據最新統計處的數字,對現時流行漫畫較熟悉的10至29歲的年輕人佔全港人口約20%,相反對《男兒當入樽》這類陳年漫畫還有無限回憶的30至49歲的「中坑」卻超過全港人口的三成。

不過,即使90、00後的市場和70、80後的市場大小相若,我猜《蘋果》仍會選櫻木花道做海報。原因很簡單,和傳統電視業一樣,報紙這種傳統媒體一直是要mass,要mass其實就是尋找最大公因數,選海報人物就一定要選最多人有共鳴的才可把回報極大化。

對70、80後來說,他們當初接觸漫畫時,漫畫並不便宜,而且漫畫店內的選擇亦不多,我相信大部分有看漫畫的人都有看過《男兒當入樽》、《足球小將》、《叮噹》吧﹖於是,要找大家都有共鳴的漫畫人物其實不難。相反在90、00後的新世代,互聯網令看漫畫(尤其是冷門漫畫)的成本大降,這一方面可能令漫畫業更百花齊放,但另一方面要找他們的「集體回憶」是近乎沒可能。

同樣道理,政治評論在互聯網時代百家爭鳴,政治KOL當道同時亦導致新一代政客走向小眾,缺乏最大公因數下泛民出選亦只能從「集體回憶」中尋找。

雖然同樣是「集體回憶」,但是神奈川的「籃板王」還能成功令《蘋果》起死回生(一日咁多啦),可能是因為他打敗山王後見好就收,令大家都還留下對他的美好回憶吧?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梁天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