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欣高票當選,是香港有選舉以來,在同一場選舉中,建制派陣營的總得票數首次超過了反對派。史無前例未必意味着後無來者,雖然現在說範式轉移還言之尚早,但是否會逐步成為「新常態」,也不能輕易否定,畢竟人心思變的因素會愈來愈明顯。
台灣九合一選舉與香港立法會補選先後舉行,兩者沒有必然聯繫,但有一些現象是相似的,不妨合起來談一談。台灣最突出的選舉結果是韓國瑜當選,將「盤踞」高雄市20 年的民進黨候選人擊敗。國民黨的資深黨員韓國瑜獲勝有很多原因,其中一條是他口口聲聲說「不分藍綠」;而在香港無黨派的陳凱欣也說「民生最優先,政治放一邊」。在台灣和香港,黨派壁壘分明,民眾在日常生活可以不分黨派、上班工作可以不分黨派;但議員在議會內處理政治事務,可以不分黨派嗎?這些都毋須討論,日後她在議會內如何投票就看清楚了,問題是選民作何想?
選民投票取向真的是只看候選人在民生議題上的看法嗎?陳凱欣得票106457,當中有多少選民是認同陳凱欣的民生主張,不得而知;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建制派傾盡全力幫她助選,從電視畫面中看到,跟陳凱欣形影不離的除了她的「師父」高永文醫生外,民建聯主席李慧琼和九龍西議員鄭泳舜必定有一人在陳凱欣左右,或者兩人同時出現,還有就是工聯會的麥美娟議員。民建聯和工聯會是兩大票倉,陳凱欣的票有多少來自這兩個政治團體的動員,值得認真研究。建制派總動員幫忙,除了上述兩個政團外,地區組織就難以計算了。頭面人物有曾鈺成及陳婉嫻等等耳熟能詳的政壇老將;更加罕見的是梁愛詩,大家什麼時候見過她到街站派傳單?總動員就是潮州話的「曬冷」(精銳盡出),相信這次總動員跟3月份另一次補選的總動員,力度是相同的,而結果也「何其相似」:鄭泳舜得107479票,陳凱欣得106457票。如果只從兩個數字看,陳凱欣的所謂突破黨派界限,只是競選口號而已,選舉是講實力的,每一票都是「敲石子」得來的。
民生議題需要有立場和看法,這個不假;但香港的選舉,有意無意間就會被扯到中央跟香港的關係,就正如台灣選舉,一定會碰到兩岸關係一樣。陳凱欣無黨無派,跟北京也未見得有深厚的瓜葛,政綱集中在民生議題,也是必然。反觀她的對手李卓人,本來就是工會背景,反而主打政治,聲稱今次是港人與中共的對決,若代表建制的陳凱欣勝出選舉,即等同接受中共全面管治。李卓人和反對派當然也在卯足勁爭取每一票,但在政綱上突出什麼,反映出他們認為選民需要什麼。就正如台灣的選舉,兩岸議題是避不開的,韓國瑜選擇說不分藍綠,挽起袖子一起幹;民進黨則去挑起公投,在參加奧運會的名稱上為台灣正名。台北的柯文哲說「兩岸一家親」,民進黨不但口誅筆伐,還要派員「鎅票」。韓國瑜口頭上不說黨派,當選後找人到內地商議為高雄農產品找出路也說不定。民進黨做了很多破壞兩岸關係的事情,還在選舉政綱上強調兩岸議題,其政黨所損失的100萬張選票,有多少跟這個「過了頭」的因素有關,值得深思。至於李卓人的反共立場一清二楚,在面對九龍西這個劏房林立的選區,還去講中共與香港的對決,是否明智,大家心知肚明。
總體上壓過反對派 不是不可能
九龍西這個選區的「水」很深,政壇老將當年說「躺着什麼都不做也能贏劉小麗」,結果陰溝裏翻船。陳凱欣幾乎是政治素人,打敗在政壇打滾多年的李卓人,這個史無前例的例子,放到多議席單票制的正常選舉,就不可能複製。值得討論的是,所謂建制派與反對派的選票「黃金分割」比例,過去是「七三」,後來是「六四」,2016年立法會選舉,建制派得票率已經突破四成。今後是否會芝麻開花節節高,相信反對派也在費煞思量。
台灣這次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和民進黨簡直是「翻轉」了,國民黨原來只剩6個縣市,這次輪到民進黨輸剩6個縣市,原因很大程度跟執政黨的表現有關。民進黨執政導致民怨沸騰,輸掉選舉是意料中事,只是沒想到兵敗如山倒而已。香港的選舉不同,一是沒有執政黨,雖然政府的施政水準會嚴重影響支持政府的建制派,但始終不是建制派自己造成的;二是從過去的情况看,還曾多次出現鐘擺效應,即一次選舉結果比較一邊倒,下次選舉的結果就會倒向另一邊,比如民建聯在2003年區議會選舉遭遇滑鐵盧,但在2004年立法會選舉則可以捲土重來。選民好像集體商議做好人,不會把一個勢力狠狠地打下去。
然而,數字畢竟能說明一切。綜合建制派和反對派的總得票率,確實看到建制派得票愈來愈多,目前在議席數量已經能夠控制立法會。如果這個勢頭走下去,總體上壓過反對派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