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孩子如登山

一年又一年,她緊隨着自己的目標走,我才驚覺原來登上山頂後,還要處理媽媽內心的空巢感,登上山時每走一步,下山的時候就要多跨一步;孩子小的時候媽媽每一次出手,在孩子大了之後,就要一一的收手。

育兒就好像登山一樣,我常常在想當媽媽這一條路,到底有沒有所謂的山頂?總是有人說:「再幾年,孩子大一點,你就輕鬆了。」「等孩子上學,妳就可以輕鬆了。」然而,這就像是別人告訴你「快到山頂了,快到山頂了。」但卻愈走愈覺得山頂更遙遠了一樣。

從孩子出生,面對孩子的生理心情需求,從餵奶、副食品、語言發展、如廁訓練、人際關係互動,慢慢地入學了,以為像人家說的可以輕鬆了,才發現原來每個孩子多多少少有自己的學習障礙,文字的認知、數與量的關係建立、看待學習的角度、面對問題的態度、時間感、學習動機……過了一關又有另一關。

忽然有一天,孩子開始規劃自己的學習路了,她跑去跟音樂老師說:「未來我要出國唸書,我不想主修鋼琴了,請教我一個想媽媽的時候可以馬上拿起來抒發情感的樂器,想家的時候可以自己譜曲創作。」她開始每天寫讀書計劃,慢慢落實執行,不用我催促;開始想跟我學做菜,讓自己未來離家也可以吃到媽媽的味道。

一年又一年,她緊隨着自己的目標走,我才驚覺原來登上山頂後,還要處理媽媽內心的空巢感,登上山時每走一步,下山的時候就要多跨一步;孩子小的時候媽媽每一次出手,在孩子大了之後,就要一一地收手。

登山的時候,我從沒有想過一步一步有什麼差別,把孩子丟給長輩養,孩子也會長大,自己放在身邊這樣辛苦地慢慢捏也會長大,就好像被挑夫挑上山、搭登高電梯都可以到山頂,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傻傻的自己一步一步辛苦登山呢?我不只一次這樣地懷疑過自己。

日復一日,陪孩子看今日與昨日的不同,我才慢慢地理解了,全職媽媽的日子看起來平凡乏味,可是我卻是這樣一步一腳印,陪着孩子一關關地破,我知道孩子怎麼長成現在這個樣子,我知道孩子每個當下的喜怒哀樂,遇到事情我知道怎麼跟孩子談,親子之間不是有血緣就會親密,就能有信任感,那是一點一滴的相處對話來的。

慢慢地我懂了,不管怎麼養孩子都會長大,只是,孩子長成怎樣,我懂不懂?能不能理解?我是一點一滴適應着登山的節奏,慢慢適應海拔上昇,慢慢適應着愈高的地方愈稀薄的空氣,就好像孩子愈大,父母所能處理孩子的能力就愈稀薄一樣。

頻與孩子相處 互相累積能量

當別人說四歲的兒子語文能力很好的時候,只有我身邊的人知道,我們是如何陪他一點一滴建立的,當別人說我女兒主動思考很成熟的時候,只有我們才知道我是如何思考她的每一句話,去想她卡住的點,然後找出教具陪她操作到破關,那不是一句「我跟她說過了」就可以突破的關卡。

當別人說女兒遇到問題很會想辦法的時候,那是她每次遇到困難,我們一起找出問題點、分析原因、找資料、想對策,一點一滴,沒有錯過每個困難給我們的課題。

我慢慢地懂了,孩子知道今天跟昨天的不同,而我也開始知道平淡無奇的全職媽媽生活中,我每次給孩子的一個眼神、一個笑臉、一個對話,都像在爬階梯一樣,每一步都不會沒有意義,每一天的相處都在往上爬,每一個相處都在累積着孩子與我的能量。

於是,當孩子放學說:「今天老師在帶實驗的時候……」,我會說:「哇!你現在比起今天上學前多學了一種實驗方式呀!」而夜晚看着孩子天使般的睡顏,我也會告訴我自己:「親愛的,妳今天比昨天多賺了一天跟孩子在一起的回憶,真好!」

現在我知道了,愛上登山的人很孤寂,因為登山精彩的過程很難言傳與意會,每個人爬的山與看到的風景都不一樣,心中跟自己的對話也不同,在跟孩子相處的這幾年,看起來無趣、看不到盡頭的每一步,其實我都沒有白走。

每一個今天都跟昨日不同,每一秒都跟上一秒的自己不同,孩子在一秒秒享受蛻變,我也是!

新書簡介

書名:《看懂孩子的學習卡在哪 : 從此不必再當碎念媽、怒吼爸》

作者:王麗芳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10月31日

作者簡介

擔任過立法委員助理,也曾任職貿易公司與電子產品公司,因為工作的緣故接觸過各種社會階層,看過很多人生樣貌,卻在孩子出生後選擇當全職媽媽。一開始為了讓孩子長大後,了解自己的成長過程而開始經營部落格,後來成為教養經驗的分享園地。

將商業上的人際關係經營與政治的觀察分析能力,轉化為觀察親子關係與親子對話的能力,加上機緣遇到許多貴人,協助站在正確的角度看孩子卡住的關卡,而在親子教養上有不同的觀察與想法。出版過《孩子只是卡住了》、《孩子教我看懂愛》、《我不是天生會當媽》、《勇於與眾不同:樂當幸福不良媽媽》等書,從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梳理了自己的人生,也從自己的多元經驗中,培養與孩子對話、重新看世界的能力。

由於孩子漸漸長大,原本主要發生在行為、情緒方面的教養問題,也逐漸轉移至學習領域。經營過幾個遊戲團體,近年來也經營親子工作室,除了看懂自家孩子的關卡之外,也協助其他親子看到教養的盲點。為不同的孩子製作不同的教案與教材,提供家長不同的教養方式,引導孩子建立學習動機與能力,幫助孩子克服學習的無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