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

每提到基礎教育,就很容易使人想起幼兒教育。好像從未有人深入地想過,一切教育的基礎應是什麼?

每提到基礎教育,就很容易使人想起幼兒教育。好像從未有人深入地想過,一切教育的基礎應是什麼?而在多方的研究中,教育的基礎應是家長教育才對。幼兒是指2至6歲的兒童,幼兒階段之前是嬰兒及學步兒階段,即是0至2歲。但嬰兒及學步兒的教育基礎是什麼?思考過這個問題的人寥寥可數。該時期的孩子,全是被動地被周圍環境(用架構比影響更為貼切)影響着,他們沒有能力改變環境,只有順從環境,接受環境,即盡他一己之力去配合、適應。

何謂「環境」?包括硬環境及軟環境,硬環境是指具體的設施或設備;軟環境是指「人」。本篇的目的是談及軟環境 ── 人,尤其是扮演父母角色的人對基礎教育輕視的狀況。

任何一種職業,若你從未接受過有關的培訓或教育,沒有僱主會僱用你。但對於一個「人」最重要成長的根源階段 ── 嬰幼兒期,父母卻輕率僱用他人擔任如此的重任。究竟是成人沒有這觀念,沒有這認知,沒有這資源,還是沒有這個「心」?

很少人會為孩子而接受教育

奇怪的是成人會參與的教育有:為學校的考試教育,為賺錢的職業教育,為工作的技術教育,為興趣的高球班培訓,為寵物訓練的培訓班,卻很少成人會為我們自己的孩子而接受教育。成人都明白,不具備某方面的知識、技能或方法,那麼在某方面的就業成功機會便相當低。如工作、技術、職業出了大亂子,大可離職、轉職,再學,再改善,重新來過。但若我們工作的對象是孩子,又如何呢?可再生過嗎?可重新來過嗎?

一個好教育架構的資源及重視程度,應是一個正三角形。最底層而又最廣大的根基應是家長教育,再上一層是幼兒教育,幼兒教育再上一層又是小學,跟着是中學及大學。為什麼大學的資源及重視度那麼少,因基礎打好了,人的素質有了保證,發展到青少年的自學態度提高了,他們也懂得為自己爭取機會,所以應完全放手。作為父母,必須為孩子準備自己為教育做基礎,以抵抗倒轉三角的資源分配及重視程度的教育方式。試想想,若真的採取這樣的計劃分配,今天的嬰幼兒會否能把未來人的素質整體提升?答案應是肯定的。

一個好教育架構的資源及重視程度,應是一個正三角形。最底層而又最廣大的根基應是家長教育,再上一層是幼兒教育,幼兒教育再上一層又是小學,跟着是中學及大學。(作者提供)
一個好教育架構的資源及重視程度,應是一個正三角形。最底層而又最廣大的根基應是家長教育,再上一層是幼兒教育,幼兒教育再上一層又是小學,跟着是中學及大學。(作者提供)

但,可惜的是,今天一般人的性格是性急,要快見果效,與現在生活節奏有關。再者,切片式的電子屏幕的影響下,眼光變得短視及表面,不夠時間深究什麼是長遠或內涵。可悲是,成人把這個習性延伸到教育去,更放到幼兒教育去。什麼快速見效教學法,令還未建構完成自身的嬰兒處於被動之下接收一些對他還不具意義的所謂「教育」。

幼兒教育不能被稱為早期教育,被人誤解成「早些教」,更變成「快些教」,早教變得像是拔苗鬥快的比賽!筆者認為幼教應稱為「根基教育」更貼切,這樣才能讓人更清楚明白到人類的基礎應是什麼。你看文字的殺傷力可真重!究竟何謂「早期教育」?嬰兒看重的究竟是什麼呢?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用途?什麼是「教」?什麼是「育」?什麼是人的教育?什麼是「紙張教育」?什麼是「體驗教育」等等?相信家長根本還弄不清楚,可惜他們卻說沒有時間弄清楚,是否這便是教育一直左搖右擺的原因?

www.facebook.com/hkicw

www.infinitychildren.com

劉詠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