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2月7日
李海泉在香港病逝,李小龍隨即獨自返港奔喪。這是他第二次返港,為期約兩個星期。
1965年2月底
寫信給木村武之,明確表示開始自創新武術,但未命名,並進一步說明他的新武術有三個訓練重點,以詠春為起步,黐手為重心,並配以他的進攻五法。
1965年3月28日
美國開始正式派兵進駐南越,李小龍因體檢不合格,不用當兵。
1965年5月間
接獲《青蜂俠》(Green Hornet)演出合約。其實此時原定是另一劇目叫《陳查理之子》,而杜沙另一電視片集《蝙蝠俠》(Batman)剛拍竣但未上映,七個月後上映時叫好叫座,便乘勝追擊改為與《蝙蝠俠》同類型的《青蜂俠》。李小龍遂用簽約取得的1,800美元「一年賣身費」,帶妻兒返港渡假四個月,陪伴剛喪偶的母親,並協助她處理亡父的身後事宜。這是他第三次返港。
1966年3月前後(二十五歲)
舉家遷往洛杉磯。從香港返美後,先在蓮達母親西雅圖家中短住幾個月,然後返屋侖,再遷往洛杉磯,投入《青蜂俠》的前期工作,包括接受公司安排的演技培訓課程。幾個月後(同年夏季),經帕嘉高徒貝歷加(Tom Bleecker,後來亦成為李的徒弟和蓮達第二任丈夫,後離異)的協助下,入住洛杉磯西區的高尚公寓大廈 Barrington Plaza,貝歷加當時是該大廈的住客。
1966年4月前後
在洛杉磯華埠開辦第三間振藩武館(628 W. College Street)。趁《青蜂俠》尚未開拍前, 李小龍便經常到距離華埠不及十英哩(只約十分鐘車程)的帕嘉武館練拳,通過與帕嘉和他的高徒直接交流與切磋,李小龍對空手道便有更深入的體會和了解。而帕嘉對主流空手道的門戶之見和對一般武術的訓練過於死板,常公開發表評論,這亦與謝禾利(三藩市海灣區柔道名教頭)武術思維接近。帕嘉和謝禾利是李小龍在美國長輩級的好友,而他們兩人都是傳統武術範式的批判和改良者,自創或推廣拳法空手道和小圈子柔術,他們這種美國人敢於創新的精神,給李小龍有一定的啟迪和示範作用。
帕嘉武館人才濟濟,學員數目龐大,而李小龍的華埠武館仍在草創期,帕嘉便讓他的幾個教練級高足,包括伊魯山度,「過檔」給李小龍。因此,當時亦有一批帕嘉武館的初中級學員,「轉會」去振藩武館。洛杉磯振藩武館仍以西人學員為主,最出名的便是身高七呎二吋的 NBA 籃球名將渣巴(Kareem Abdul-Jabbar)。
華人弟子中較出名的有李凱(Dan Lee)和黃錦銘(Ted Wong,1937-2010)。李凱比李小龍大十歲,上海岀生,電子工程師,長年任職加州理工的噴射推進實驗室,是拳擊好手,亦是帕嘉前徒弟。黃在香港岀生長大,他父親是美軍駐港人員,1953年隨家人遷回舊金山,曾任美國陸軍中尉(1962年退役),成為李徒弟前全無武術經驗,但他與渣巴便正正是李小龍「白紙」論(無被傳統武術污染)的極佳例子。
木村武之公認是李小龍大弟子,伊魯山度排名第二,但以武功和與李相處的日子去衡量,筆者認為伊氏是闡釋李小龍武術的首選。菲律賓裔的伊魯山度,比李小龍年長四歲,在加州出生長大,讀大專時是美式足球校隊主將。1957年畢業後任職中學體育教師,兩年後從軍,成為美軍傘兵,並在軍中考獲空手道黑帶,1961年退伍後跟帕嘉習武,亦考獲拳法空手道黑帶。帕嘉並沒有因伊氏「跳槽」而交惡,終生與他保持亦師亦友的關係。伊氏憶述此時李小龍教拳有一金科玉律,就是同一時間只應教三至六個學員,多過此數便流於粗製濫造。
李小龍在洛杉磯振藩武館的門口,安放了一個類似土地公的神位,其實是一個取笑傳統武術(他叫 classical mess)和學這種武術的人已死的模擬墓碑。誠然,這是他武術理論的精髓和他一貫的幽默感,但這亦正好是黃淳樑給他「口多多」評語的最佳寫照。李小龍此時已發表了不少此類的言論(例如在《黑帶》雜誌上),雖然振藩武館並不是大樹,但畢竟這是洛杉磯唐人街,武館堂所林立,他實在無必要到處樹敵,而這個模擬墓碑,或多或少是引證了黃澤民之言(李在公開場合失言導致比武)。
圖片:作者提供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