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明日大嶼願景的大型基建後,即時引起社會熱烈爭議。根據最近香港研究協會的民意調查結果,四成六受訪者不支持明日大嶼願景,支持則有三成六。這調查結果明顯反映較多的市民反對這個填海計劃。此外,從協會提供的資料,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明日大嶼計劃造價昂貴,所以不值得支持。
為什麼不少市民認為明日大嶼的建造成本高昂呢?原因是政府和支持計劃者計算出來的造價是不正常地低,加上團結基金的顧問在有實質的海浪數據下,仍然採用模擬測試來推算填海水域的最高波浪高度,才令很多專家和學者公開質疑政府和團結基金「捽數」。
筆者是統計專家,從研究生開始至今已做過無數次的模擬測試,所以非常明白在何種環境需要做模擬測試。然而,在驗證方面,如果實質數據存在,筆者通常不會採用模擬測試來推算,原因是根本沒有需要。由於政府早已在1994年開始量度填海水域的波浪高度,即是政府手上已擁有24年的數據可以幫助計算人工島和防波堤的高度,以顧問的專業,為何仍然要做模擬測試海浪高度,這做法根本說不過去。
團結基金顧問的模擬測試結果是最高波浪不超過2米,但過去24年,實際數據是只有2016年,最高波浪是低於2米。既然政府數據是不支持模擬測試的最高波浪高度,為什麼基金顧問仍要硬銷這個高度呢?筆者曾多次為學術雜誌作為評審員,如果以專業評審角度來看,我是不會接受以模擬測試的數據來代替已存在的實質數據,根本不合邏輯。
人口萎縮將減低樓宇需求
最壞的結果是模擬測試的結果嚴重低估填海水域的歷史波浪高度,一旦政府以此結果來決定人工島的高度,這肯定變為一件災難事件,因為對在海中心的人工島,一旦出現嚴重水浸,情況可大可小。
另一個大問題是嚴重低估成本。假若政府在興建人工島時要做足安全措施,基於已知的最高波浪高達5.45米,筆者相信人工島的高度需要起碼8米高才安全。不過,筆者不是專家,只是如其他「偽專家」的經濟學者胡亂靠估,最終也要倚靠真專家的意見。
其實,明日大嶼願景的成本和效益是要細心量化,然而,政府提出的人工島的人口容量,加上現時的人口約745萬人,已將香港土地能夠容納人口數量增至855萬人。但由於政府統計處在上年已公布本地人口將於2043年822萬人見頂,隨後便回落,這正好反映香港的人口老化是一個大問題。此外,根據經濟文獻,人口萎縮會減低樓宇需求,令樓價受壓。在這情況下,那些亂估賣地收入的人士明顯是「老點」,因為他們沒有提出預期樓價下降的可能性。加上填海面積遠大於人口增長的需求,這種「靠老點」,又如何取信於市民呢!
筆者從來不是鐵板一塊,不會對任何基建有預設立場,無奈,現時社會出現太多「老點專家」,真是令人不勝感慨。非常不幸,林鄭政府所做的估計,根本站不住腳,要真正令社會接受填海,特首必須清楚估計預期的成本和效益。那些靠估專家包括筆者識條鐵咩!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