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的標題是收成篇,副題是:「百歲人生能否種出善果?」
這就帶出了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的問題。假如你不相信人生有意義的話,什麼收成或善果也無從說起,亦毋須討論。
但是究竟人生有沒有意義?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假如你百度一下這個題目,你會發覺很多人也問這個問題,而且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以下是一些看法:
- 為活而活不過是一具行屍走肉;
- 人生本身沒意義,你賦給它意義便有意義;
- 也許人生的意義就是無悔此生;
- 人生意義就是幸福快樂地過一輩子。
很多人發表意見,這本身就反映出很多人關心及思考這問題,但當然沒有標準答案。
假如你在Wikipedia搜尋”The Meaning of Life”,你會發覺古今中外都有很多哲人智者探討這個問題,分析及論述的層次顯然高得多,但結論一樣是莫衷一是。
作出選擇要承擔後果
我們不妨換一個方式來看這個問題,請嘗試回答下列問題──真的,請盡量問心無愧地回答這些問題:
- 你八歲的子女問你:「人生有什麼意義?」
- 你中了獎券的頭獎,得到一大筆獎金,你打算將一半捐出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你會如何選擇那些是有意義的事?
- 你不幸患上絕症,只有半年的壽命,你希望好好地運用這些時間,你會選擇做什麼?
我們又不妨在設想下列的情境:
- 大敵當前,國家淪陷危在旦夕,你會否冒生命危險參軍抗敵?為什麼?
- 你有經濟條件舉家移民到海外定居,你會否作此決定,最重要的考慮是什麼?
- 你所處的社會面臨眾多社會問題,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你會如何自處?主要考慮是什麼?
- 你是一個傷殘人士,既無謀生技能,又備受社會歧視,對親人是沉重負擔,也沒有知己朋友。生無可戀,你會否結束自己的生命?主要考慮是什麼?
以上的問題,當然也沒有標準的答案,你可以不回答,但如果你回答的話,你的答案就反映出你的選擇、你的價值觀念、你的個人取捨。別人難以說你是對或錯,但你自己要承擔抉擇的後果。
以上的討論,是想說明人生有否意義,確實沒有人可以代你回答。
《百歲人生》一書的啟示
《百歲人生》一書並沒有直接談論人生意義的問題。但以下四個方面的討論都與這問題有點關係。
一、長壽可以令人們對社會多作貢獻
兩位作者認為,一般人有點意外地壽命長了20、30年,這可以令他們有更多的時間為所處的社會作出更多的貢獻。他們觀察到,一直以來不少人在退休之後,都會想辦法回餽社會,但是時間未必很長,現在百歲人生在望,他們可以拿出更多時間去思考,計劃及執行他們對社會的貢獻。
從人類演化的角度來看,在初民階段時,人類每天都為生存而掙扎,即是每天都在「工作」,沒有所謂教育或退休,亦沒有人有閒暇去思考人生有否意義的問題。
直至農業社會的來臨,生產盈餘首次出現,一個極小數目有閒暇又有智慧的人開始思考人生意義的問題。這也是人類有異於其他動物的分水嶺,人作為萬物之靈,就是因為我們能作自我反省,思考我們為什麼會存在。
在長期的農業社會演進過程中,絕大部分人終身的活動,仍然是為了生存而工作。所謂教育也不是一個人生階段,亦未有出現退休這現象。
工業社會的出現,才慢慢催生了教育作為一個準備工作的階段。正規的教育時間逐步延長,「退休」這個概念亦只在20世紀初才生根。漸漸形成三大階段的人生觀。
即使在工業社會初期,思考人生意義仍是少數人的專利。但是,隨着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高等教育的逐漸普及,傳統觀念的演變,宗教力量的日趨式微與及世界不同宗教的交流及相互影響,以及閒暇的普及化,愈來愈多人開始自我反省人生的意義及目的。他們通常不會像哲學家一樣有系統地去探索、分析及論述,但他們會採取適應自己思維能力的方法去尋找答案。
百歲人生的出現,令更多的人有時間,有能力,有動機去思考這個問題。
關於動機,《百歲人生》一書的分析可謂可圈可點。
首先,百歲人生看似是天賜的,但活到百歲只是個可能性,能否達致,就要看個人的造化。
其次,要充分享受百歲人生,需要長期的策劃、部署、準備,以及貫徹的執行。
再者,百歲人生中,肯定會有多次的轉型,每次都會遇到莫大的挑戰及出現艱巨的過渡,不單需要勇氣及毅力,更關鍵的是你會問自己:「是不是真的要進行?」這時你便要清楚反省及確定你的價值及意義所在,否則你不會排除萬難勇往直前。
所以,你會有很大的動機去思考你的人生意義。亦因為這樣,長壽會令更多人探索對社會多作貢獻。
二、在不同階段都會面對人生意義問題
百歲人生會令更多人思考人生意義的問題,包括年輕的人。事實上,《百歲人生》一書強調指出,在百歲旅程中,並不會只在退休階段才探索人生意義,而是在不同階段中都會面對這個議題。特別是求學階段,會出現重大變化。
正如就業階段會很大機會延長一樣,對大多數人來說,求學階段亦很可能會擴大。而且不單是年期的增加,而是在內容及形式上會有突破性發展。其中一個日受歡迎的形式,就是所謂「探險期」。這是指正規教育之外的一種個人探索,通常包括時間相當長(如半年到一,兩年)的遠程旅程,在一個或數個陌生的國家生活,其中可能到處遊覽、工作、打散工,學習當地語言,或當義工等,各適其適,
探險期的作用是讓年輕人擴闊眼界,接觸不同社會、文化、價值觀,從而更了解自己喜歡什麼、嚮往什麼、追求什麼。這對每一個人塑造自己的性格,價值,而至人生意義都會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可以預見,百歲人生中,愈來愈多人會把求學階段不再局限於獲取學歷或專業資格,而將之擴大為探索人生價值的準備。
這種探索不會一就即至,而是會貫徹到漫長人生不同大小的階段,特別是每次醞釀轉型的關鍵時刻,個人的價值及人生目標都會成為重要反省的對象,或要修改,或受肯定,或要放棄。
三、探索「可能之自我」(Possible Selves)
《百歲人生》一書提到一個頗新穎的概念Possible Selves,故且翻譯作「可能之自我」。
百歲人生是一段很長的時間,每個人都會在不同期間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眾多角色的一個明顯的好處,就是你不會被第一個角色支配終生。另一個好處,是你可以選擇你的角色。基本上,每一次轉型都會碰到同樣的情況:若是轉型成功,新的角色是什麼?
亦因為如此,轉型過程中第一個任務就是要加強自我認知。現在的我有什麼不足?為什麼要轉型?我會轉成什麼樣子?現有的我有什麼不應改變?為什麼不應改?假若這些也改變了我是否仍然是同一個人?
就在加強自我認知的過程中,很大機會會反省到自己的價值觀及人生目標。這些當然也可以改變,但你可以有意識地去選擇,什麼該變,什麼不該變。通常只有在重新肯定了自己的價值觀及人生目標後,轉型才有意義,同時你才會有強烈的動機及動力去進行。
你會告訴自己,有些東西是不變的──我仍是我──但其他卻可以放手去變。只有這樣,你才不會感到隨波逐流,讓外在環境支配了你的命運。這就是發現「可能之自我」的意義所在。
四、生命影響生命
在《百歲人生》一書中,作者多次提及到「典範」(Role Model)的作用。他們指出,百歲人生始終是新生事物,並沒有太多前人的經驗可以給人們作借鏡,但是漸漸地,我們會聽到其他過來人的故事,他們的想法,做法及結果,可能帶給我們莫大的的啟示。這些典範中,會有很多令人感動,令人嚮往的事蹟,反映出當事人的價值取向及人生目標。他們並不一定成為我們模彷的對象,但肯定會給予我們衝擊及啟發。
英諺說得好:”The world is not made up of atoms, it’s made up of stories.”這也許是生命影響生命的至佳詮釋。
影響我生命最重要的人
如果你問我的人生意義為何?我不懂得以一句話來回答。但我可以與你分享兩件事:一是哪些人的生命影響了我的生命;二是我打算未來做什麼,行動勝於言語。
以下是影響我的生命最重要的四個人。
Vivien Hutchinson(海哲信,新西蘭人)
他是新西蘭最負盛名及影響力的社會企業家。最顯著的貢獻是在降低失業率。他特別具感染力的地方在於他的工作方法。
30多年前,新西蘭的失業率奇高,徘徊於15至20%之間,是當時社會的頭號問題。政府亦高度關注這件事,曾委任一個層次極高的委員會,集合政界、商界、學界、社福界的精英來謀求對策。委員會大張旗鼓開展工作,用了兩年時間寫成一本厚厚的報告書,但實際卻全無效果。
海哲信無權無勢,與友人一起成立了一個組織關注這個議題。用今日的術語,可以算是一個Think and Do Tank,既有智庫的功能,亦直接推動及執行所作的建議。他們把重點放在個別大小城市的身上,因為每個城市都有市長,他們比中央政府更強列感受到失業問題的困擾,亦可以更靈活地調動當地資源推行改善方案。
海哲信主編一份定期的刊物Jobs Letter,推介解決失業的種種可行方法,並每年舉行市長大會,分享經驗及心得,集思廣益合力探討適合各地運用的改善措施。最高峰的時候,95%的市長(超過100名)都參加了會議,所作的決策及效果,比中央政府所構思及推動的更為有效。
有一次,澳洲一位國會議員慕名而來,以觀察員身份出席市長大會,目睹海哲信主持討論及促導決策的過程,印象深刻而驚訝。事後他問海哲信用什麼身份來做這件事,海哲信道:”Citizen”(公民)。
這就是我最欣賞他的地方。很多事情只要有能力、策略及勇氣,都可以挺身而出去創造突破,不必要計較名義或身份。
Bill Drayton(德爾頓,美國人)
德爾頓是愛創家(Ashoka Innovators for the Public)的創辦人。
該組織是全球最早支援社會企業家的美國機構。做法異常創新,在世界不同國家物色當地最有潛質的社會創業者,都是已有相當成績但有機會擴大規模及效果,選他們為Ashoka Fellows,向他們提供三年基本生活開支,同時調動各方面的專長,資源及網絡,協助他們加速成長。
1982年至2018年,已推選了超過3500名Ashoka Fellows。
2006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創辦一份新的期刊Innovations,邀請德爾頓總結多年來推動社會創業的經驗,他以Everyone A Changemake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s Ultimate Goal為題來寫這篇文章,可謂異常貼切。因為他所接觸到的所有社會企業家,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在發展事業的過程中,感染到一大批的創變者(Changemakers),意指那些有勇氣及能力去推動變革的人。任何社會企業家的成就,都是與創變者的數目有直接關係。
Jay Coen Gilbert, Bart Houlahan, and Andrew Kassoy(B Lab的創辦者,美國人)
B Lab在2006年創立,是Benefit Corporation及B Corp的倡議者,總部設於美國費城,目的是為資本主義企業重新定義。
長期以來,一般人都認為資本主義企業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股東謀取最大利益。
但這樣的想法已嚴重過時,亦是導至世界各地出現眾多經濟,社會及環境生態問題的主因。B Lab的倡議,其實很簡單但意義重大。他們構思的資本主義企業,是在為股東謀取利益的同時,兼顧其他們持份者的權益。
Certified B Corp就是一種國際通用的認証制度, 讓世界各地的企業可以通過獨立客觀的評估,成為認可的B Corp(在香港及內地譯作「共益企業」)。
自2008年開始出現第一家Certified B Corp,至今已有2700多家企業獲得認證。數目雖然仍是微不足道,但已形成了一股由商界主導改造資本主義企業的無聲運動。假以時日,將會令全球資本主義企業產生巨變。這個運動足以影響全球經濟制度的發展,甚至人類社會的前途。
Muhammad Yunus(尤努斯,孟加拉人)
尤努斯是第一位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社會企業家(2004年)。他在孟加拉創設及發展了微型貸款業務,讓數以百萬計的貧窮農民得以脫貧。微型貸款後來在其他國家(包括經濟發達國家)廣泛使用,對解決貧窮問題有顯著的效用。
我身在香港,又沒有微型貸款的經驗,但尤努斯對我的影響非同小可。最主要的,是他令我對role model這概念完全改觀。
三年前,尤努斯來港演講,我有機會與他共晉年餐,在席間我告訴他,他是我的role model,而我對role model的定義是這樣的:假若你以某人作為你的role model,他必定是對你有很大的感染,足以令你想超越他的成就。
我說尤努斯是我的role model,即是說他感染我的程度令我渴望要超越他的成就。尤努斯已獲得了諾貝爾獎,而我獲此獎的機會是接近零,但這並不代表我不能超越他的成就。
我深信,假若我繼續做我現在的工作,而有一天,在中華大地上有一位直接或間接受我影響的人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我便認為我超越了尤努斯成就。
讀者們,雖然我不能從哲學上解答人生有否意義的問題,但在現實生活中,以上的例子給我莫大的啟發。在有生之年,我將會繼續用創新的方法,去孕育新一代的社會創變者。
我的未來履歷(Future CV)
在上一篇(第四篇),已提及我剛滿70歲便草擬了一份「未來履歷」,這是一份一頁紙的文件,勾劃出我打算未來十年工作的重點,包括以下十項:
1. 在香港及內地推動B Corp的發展;
2. 推廣「精益創業」(Lean Startup)方法的使用;
3. 推廣「共融運動」(Inclusive Sport),開全球的先河;
4. 創建 PODtal(多元人才事業發展基地),讓多元(傷健)人才有更多就業及創業的機會;
5. 開展一個嶄新業務,向商界提供「成長心態」培訓服務;
6. 推動「可持續旅遊」(Sustainable Tourism),徹底改造旅遊業;
7. 推動以市民為主導的環保運動;
8. 開啟一個名為Rewirement的運動,為百歲人生創造有利條件;
9. 繼續深化社會擴效投資(Impact Investment);
10. 創建一個免費書本閱讀平台,鼓勵更多人從書本中汲取系統知識。
Rewirement, not Retirement
十大項目中,與百歲人生最接近的是Rewirement。以下簡單介紹一下。
Rewirement與Retirement一字母之差,所代表的是不同的世界。前者我譯作「進優」,相對於「退休」,意指進入更優秀的人生。
正在構思並即將推出的一個為期12個月之「進優計劃」。
對象:接近退休或退休不久的人士,讓他們有機會重整思維(Rewired)以享受百歲人生。
在目標退休年的前十年及退休後首十年,是Rewirement的黃金歲月。
目的:預期所有參加者完成此計劃後,可以達致六大效果:
1. 建立新思維──以成長心態計劃人生;
2. 掌握新技能──以精益創業方法創造生產資產;
3. 開發新興趣──至少一種藝術、運動,或嗜好;
4. 增加十位新朋友──包括兩位畏友;
5. 參與一個社會創新項目──自創或支援一個已進行中的社會創新;
6. 開拓一個新的收入來源──至少相當於與家人一次往外地旅行的費用;
時間:為期12月,每月至少參加一個整天的工作坊。
工作坊主題:均由專家主持,以輕鬆活潑的體驗學習形式進行。
- 百歲人生──有形與無形資產自我檢視
- 以終為始──人生意義面面觀
- 「成長心態」開拓海闊天空
- 身歷其境體驗社會創新
- 以「精益創業」捕捉商機
- 權力新模式(New Power Model)改變世界
- 生產資產──個人拓展策略
- 讓活力資產活力四射
- 身心不息──藝術,運動,或嗜好
- 家庭及跨代關係大躍進
- 轉型資產──愈轉愈型
- 摸着石頭創造未來自我
先決要求:參加者必須事先讀畢《百歲人生》(英文或中文版皆可)一書方可申請。
費用:港幣2萬元正,配偶同時參加半價優待,即兩人共3萬元。
啟動日期:
接受申請──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
工作坊──2019年4月份開始
查詢:請與本人聯絡[email protected]
上述的計劃,相信會對推廣百歲人生的思考及實踐皆有重大作用。
《百歲人生》小結
百歲人生是21世紀才在人類歷史中首次出現的一個勇敢新世界,對個人、企業、政府及社會上不少觀念及制度都會帶來巨大的衝擊及挑戰。關鍵是我們如何作出回應,與及是否及時懂得回應。
《百歲人生》一書最後的一章,集中討論行動的議程。兩位作者今天的結論是頗為悲觀的。(我強調「今天」,因為日後他們可能會改變看法)。他們覺得,企業會反應緩慢,非常滯後;政府則受制於政治制度(無論是否民主),在未有高度社會共識及逼切性時,不會高瞻遠矚地改變政策;教育制度一向都是保守及追不上時代的轉變,難以期望發揮重大作用。他們的分析,雖說是有根有據,但總不免令人感到悲觀及氣餒。
兩位作者覺得唯一的希望,是在個別人士的轉變及行動。一方面可以說是自求多福,另一方面是希望通過他們的努力,喚醒社會及各方面的注意,一點一滴地去改變現狀。
所謂「個別人士」,可以是你,或我,或是任何人。但此時此地,這些個別人士會是自我選擇的一群。他們一般都是教育程度比較高,經濟比較富裕(但不需要大富大貴),關心社會及下一代的福祉及發展,願意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學習,一起摸索,運用個人及集體的智慧與力量,擔負起創變者的角色。
正是這個原因,我們希望參加Rewirement Program的朋友,不是被動的參加者,而是準備及裝備自己做《百歲人生》運動的推動者。
最後,當我重新讀畢這系列的五篇文章後,覺得以下48個字,可以概括全書要義:
百歲人生 並非天賜
有形資產 輔以無形
生產資產 新生不息
活力資產 活力四射
轉型資產 愈轉愈型
百歲竿頭 摸石長征
歡迎讀者提供意見,讓更多的人可以享受百歲人生:[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