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資助發揮師生潛能 恒管新增三研習中心

恒管獲私人捐款贊助,成立香港高校首個的青年可持續發展領袖研習所,致力讓青年盡展所長,推動聯合國制定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伍絜宜創新及創業中心、青年可持續發展領袖研習所及大中華研究中心,是恒生管理學院(恒管)今年獲得外間資助,新成立的三所研習中心,充分體現恒管緊貼社會及經濟發展脈動,致力擴闊教學領域,為師生提供更多教研資源,盡展所長,鼓勵創新、創意。

恒管何順文校長參與三所新成立研習中心的策劃和籌款工作。
恒管何順文校長參與三所新成立研習中心的策劃和籌款工作。

恒管何順文校長親自參與上述三所研習中心早期的策劃與籌款工作。他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三所研習中心有一定的創新性,扮演地區內高校的領導角色。特別是他倡議的青年可持續發展研習所,期望較專注五個重點的聯合國SDG目標:滅貧及維持基本生活需要、減少社會不平等,縮窄收入差距、可持續城市與社區,及負責任消費與生產。該研習所不單有教學及服務功能,更賦權青年人自行找到解決問題的創新方案。

恒管副校長(學術及研究)許溢宏教授期望,三所研習中心能提升恒管的教研質量與效益,透過更多師生參與學習活動和研究,凝聚恒管在這些領域的實力。他表示, 「恒管三所新成立的研習中心,兩所以學生發展為主,一所著重學術研究,所有研習中心都有教學功能。長遠而言,三所研習中心都將具有本地特色,所做的工作能獲得社會及學術界認同。」

許溢宏教授勉勵年青人創新及突破,增強競爭力。
許溢宏教授勉勵年青人創新及突破,增強競爭力。

走出象牙塔 增強競爭力

許教授指出,伍絜宜創新及創業中心旨在開發同學的創意及協助同學實踐他們的創新思維。許教授認為,現今社會需要的大學畢業生,不只是一班讀好書本上知識的同學,而是能將所學吸收、改良及提出新想法及應用的人才,伍絜宜創新及創業中心所舉辦的活動,正是配合恒管其中一個核心價值──「創新」。恒管的五個核心價值包括「互信、增值、創新、關懷、責任」。

許教授稱,青年可持續發展領袖研習所以聯合國17個策略發展目標(SDG)為本,讓同學可以通過學習、關懷、實踐、服務,明白自己對社會及環境的責任。大中華研究中心可以為恒管補足在人文社會科學上的教研實力,特別是提升在大灣區,以至大中華及一帶一路的知識領域。

許教授續稱,「大學是象牙塔」的年代,隨着大學普及,已經不復存在。大學不只是一個知識儲藏庫,亦是知識產生及轉移的地方。隨着資訊科技的發展,很多知識已經可以透過不同的媒體及渠道找到及提供學習的途徑。所以,恒管的「博雅+專業」的教育模式,培養的畢業生是一個要具備明辨思維、敢於創新、對社會負責任的專業人才。特別是年輕人,不能只是守着知識來生存,要有創新及突破,才可增強他們的競爭力,而創業就是給他們提供實踐的機會。

伍絜宜創新及創業中心經常舉辦創業講座。
伍絜宜創新及創業中心經常舉辦創業講座。

九個月培訓 實現創業夢想

伍絜宜創新及創業中心主任萬頴恩博士透露,中心提供一個為期九個月的培訓計劃,予恒管內有意創業的學生,由具有創業經驗人士擔任導師,協助學生將構想付諸實踐。目前有六組學生參與計劃,他們不時與導師見面,改良創業計劃,學生更獲安排與投資者會面,為創業計劃爭取支持。萬博士表示,六組的創業計劃已成型並訂下目標,計劃完結後,中心會檢視各組表現,若有創業計劃相對成熟,中心不排除直接投資,付諸實施。

伍絜宜創新及創業中心主任萬頴恩博士透露,目前有六組恒管學生參與創業計劃。
伍絜宜創新及創業中心主任萬頴恩博士透露,目前有六組恒管學生參與創業計劃。

他指出,中心亦致力向學生灌輸企業家思維及理念,舉辦多項活動推動創新和鼓勵創業,例如「恒管創業挑戰賽」,勝出的學生隊伍獲得2萬至5萬元種子基金,並可利用中心的共用工作空間作創業平台,實務支持學生踏出初創路上的第一步。

萬博士續稱,中心會不定期邀請不同專業嘉賓舉行講座,培養學生的企業家思維,他期望整個校園都充滿創業氣氛。「無論學生將來會否成功創業,企業家思維很重要。就算打工,他們願意冒險,願意主動做事,這就是企業家思維。」萬博士勉勵有意創業的年青人,要做好計劃,不斷裝備自己,認識不同夥伴,建立個人網絡。

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恒管獲私人捐款贊助,成立香港高校首個的青年可持續發展領袖研習所,致力讓青年盡展所長,推動聯合國制定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研習所致力讓青年人掌握可持續發展的知識和技能,嘗試解決全球面臨的種種挑戰。該研習所主任陳智傑博士表示,研習所可以成為分享知識、專業技能和資源的共享平台,讓恒管校內師生跟社會各界共同探討各項可持續發展的課題。作為香港首所高校以聯合國17個策略發展目標(SDGs)為本的研習中心,它讓同學可以通過學習、關懷、實踐與服務,明白自己對社會及環境的責任。

青年可持續發展領袖研習所主任陳智傑博士表示,研習所可以成為恒管師生與社會各界共同探討可持續發展課題的平台。
青年可持續發展領袖研習所主任陳智傑博士表示,研習所可以成為恒管師生與社會各界共同探討可持續發展課題的平台。

陳博士稱,研習所致力透過不同活動,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透過推動教學資源,與不同教學單位合作。例如在通識教育科的教材上,增加少數族裔這個可持續發展元素,讓學生進一步接觸到香港少數族裔和多元文化的情況;在恒管住宿書院試行有機耕作,希望帶學生走出課堂,讓他們認識有機耕作的理念、自然生態及人與自然間的關係影響。研習所亦積極與公民社會合作,在過去的暑假,研習所與慈善組織「凝動發展基金」合作,為一眾基層學生提供運動及編碼(coding)訓練,學生既可參與運動又可學習新知識。

陳博士表示,參與項目的恒管學生透過服務基層學生,了解什麼是服務及現時教育的趨勢,「例如他們學會了一項叫『卡巴迪』的運動,類似『麻鷹捉雞仔』,在印度有幾百年歷史,學生透過運動學習不同文化,還學會如何舉辦活動,將學習到的知識帶出社會。」

陳博士透露,研習所計劃推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課程,雖然沒有學分,但有別於一般傳統課室授課,參與課程的老師和學生將與公民社會一起進行為期八個月的持續學習,期望透過不同的工作坊或與非政府組織合作項目,讓恒管學生有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及學習體驗。長遠而言,恒管期望研習所成立與智庫相近的組織,讓學生就香港社會可持續發展議題發表意見。研習所正在構思舉辦校際比賽,讓本地或華南地區院校學生,就可持續發展的共同議題作比賽,勝出一方的計劃,研習所或會透過籌集資金協助落實。

大中華研究課題豐富

大中華研究中心主任高朗教授指出,在政府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香港研究資助局(RGC)的慷慨資助下,恒管成立了大中華研究中心,目的是為了促進恒管同仁,對整個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澳門相關研究,促進深入了解,激發興趣。目前,中心設定了兩個主要的研究方向,一個是關於「轉型中的中國大陸」,另一個是「數碼中國對社會的影響」。「轉型中的中國大陸」是指隨着中國改革開放,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的連繫更加密切,它涉及到人員、投資、貿易、職業的互動之後所產生的一些議題和機會,需要人們加以研究探討。

大中華研究中心主任高朗教授指出,中心成立以來,已經舉辦了六個學術會議。
大中華研究中心主任高朗教授指出,中心成立以來,已經舉辦了六個學術會議。

高教授指出,關於「數碼中國」或「數位化中國」,它是隱含著多個層面的意義,包括研究中國的方法。在數位化時代,很多資訊已經是數位化,很多人都用微信、臉書(Facebook),上述研究就是要了解這一背景下中國社會所發生的變化。這方面需要採用很多大數據資料研究,像中國很多的典藏、古典書籍,已經採用「數位典藏」。譬如台灣的中央研究院,他們把很多古籍都數碼化了。

高教授續稱,其最近看到有人用數碼化研究《唐詩三百首》,看什麼字用得最多,幫助人們由不同角度理解唐詩。數碼化中國所帶來的變化,呈現在很多的層面,包括電動汽車、手機,甚至電子書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澳門之間的發展。目前,這一地區有很多年青人在玩電競、閱讀電子書,光是香港就有30萬人。中心希望以工作坊和會議形式,協助學院教師探討相關議題,然後申請研究經費。另一方面,恒管也希望藉著中心,擴大跟其他學校之間的學術交流。

大中華研究中心舉辦的國際研討會。
大中華研究中心舉辦的國際研討會。

高教授透露,中心成立以來,由今年1月到8月,已經舉辦六場學術會議。剛剛舉辦的「包容性發展工作坊(Inclusive DevelopmentWorkshop)」,邀請非洲、中國大陸、台灣、香港的學者參加。緊接着9月18日至21日,中心邀請了國際教科文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統計研究所文化及傳播數據部主任(Head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Statistics)Mr. José Pessoa,請他介紹如何使用數據資料,進行文化、教科文方面的比較研究。10月中旬,中心邀請中國大陸兩大政府智庫之一、「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教授來恒管演講。他是中國改革開放最重要的見證人之一,由他來談談40年來中國的改革開放,相當有權威性。11月,中心將與傳播學院共同主辦一個大型的研究會,由兩岸三地學者共同探討財經新聞與傳播教育發展。11月中心與中文系合辦「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中國文學國際研討會(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將邀請國際漢學研究大師出席。11月下旬,中心將邀請台灣著名的政治學者、國立中山大學廖達琪教授,分享她對網絡世代選民的研究成果。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