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18年10月20日,教育2.1召集人及大教育平台督導委員會主席梁錦松出席「教育的香港故事──下一章」研討會,以下是其主題演講「新時代教育如何應對社會發展與變化」全文:
尊敬的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各位嘉賓、各位校長、老師、教育界的朋友:
好高興大家出席今天的研討會,我在此先代表各主辦、協辦機構歡迎大家,多謝大家支持教育。
今天為何會有這場研討會,在此先容許我賣一段小廣告。事緣於兩年前,我和程介明、戴希立等幾位當年有份參與教改的人士,以及其他專業界別人士,成立了一個小組,重新再思考教育發展問題,這小組就是今天主辦研討會的「教育 2.1」。
我們隨後發表了一份倡議研究,提出一個「不一樣的教育」新方向,全面提升學生的學識、素養、價值觀,應付新的挑戰。報告發表後,亦向當時正在競選行政長官的林太提交了這些建議,很高興也很感謝,林太一上任後便迅速地回應了我們及教育界的一些訴求。在教育2.1倡議基礎上,我們隨後建立「大教育平台」,一個專門推動和推廣體驗式學習的平台,聯繫社會各方,尤其是商界的積極參與,投放資源,全方位優化教育,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更多的體驗式學習項目,啟發學生的潛能和開拓視野。
有關大教育平台的工作,我們的同事已派發了一份宣傳資料給各位校長,裏面介紹這一年來的各項精彩活動,希望各學校能繼續支持,鼓勵更多學生參與。
文稿結集成書 探討未來教育
教育2.1和大教育平台落成之後,去年我們再邀請多位回歸以來有份參與教育改革的一些前官員、學者、前線教育工作者寫了一些文章,對回歸20年以來的教育發展和問題,作了一些回顧和梳理,加上教育2.1的倡議研究,一併結集由三聯出版成一本新書,就是我手上這本:《香港教育改革與發展透析》。
我借這機會多謝在座的羅范椒芬、陳嘉琪、林浣心、張文光等多位作者,因名單太長,恕不能在此一一盡錄,多謝他們提供文稿,將當年教改所思、所行,好多重要的政策推行時的經驗、經歷記錄下來,亦多謝李國章、王䓪鳴百忙中提筆寫序。這本書是近年來對教改回顧與檢討篇幅比較多的一本書,亦包括了教育2.1完整的倡議報告。完場後,我們工作人員會向各位派發這書,各位亦可主動向工作領取,希望大家能給予更多的意見和指正。
屈指一算,教改自1998年公布第一份教育目標諮詢文件:《二十一世紀教育藍圖》計起,由香港教育制度全面檢討的工作,繼而到落實各項改革,至今剛剛好20年;適逢為我們出版這本書的三聯書店,今年亦剛好70周年,今日就借這本書的出版發行,大家一起溫故知新,對未來的教育發展討論新的建議和方向。
還記得當年提出教改,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世界變了,教育非變不可。」教改20年,這20年恰恰也是人類社會發展歷來變化最快的一段時間。特區政府換了四任領導,內地經濟及社會面貌以驚人速度發展,網絡媒介的興起改變了一整代人。
而我自己亦一樣出現很大改變,當年由銀行到政府工作,再回流金融業,到今日做地產、創業創投、醫療養老,職業經歷更闊。另外,當年做教統會主席時,還是「一枝公」,到今日不在其位,已是三個子女的父親,現在是深受教改其益還是深受其害,未搞得清,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對教育有了更切身的體會。
世界瞬息萬變 教育如何應變
世界的轉變,比以往來得更急更快,因此在這個時候再檢討教育發展,我認為是有必要的。
特首上周剛發表的施政報告,我們可以看到新一屆政府對教育的重視,大幅增加教育經常性開支,落實公營中小學教師全面學位化、簡化學校行政安排,減輕教師行政工作,推動體驗式學習與STEM教育等措施。特首對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視,視教育是投資而非開支,教育2.1以及教育界對此表示歡迎和感謝。
我們期待一會兒到林太致辭時,有機會進一步聆聽特首的教育理念和對教育的種種思考,了解一下「教育的香港故事──下一章」她會如何譜寫?在這裏,很感謝她在百忙中抽空給我們講話。
今天我在此先帶出的問題是:「新時代的教育如何應對社會發展和需要?」
大家都知道,世界變得很快,但未來如何變化又難以預料,因此我們提出新世代的學生要有三方面的素質,以達至全人教育:第一是,要有一個T型的知識面,能夠深度掌握一門知識,又有廣博的知識面;第二是,能有終身學習能力、興趣和全面素養,起碼要有慎思明辯、勇於創新的精神、自信、自律、肯拚搏、懂謙卑;第三是,要有正確的價值觀,誠信和承擔,在今天網絡矛盾如此尖銳的環境,我們更加需要注意的是,包容並尊重他人,既要追求公義亦要關愛别人,立身香港,連接世界,更要關心自己國家,珍惜自己的文化和民族淵源。
要全人教育,為新世代賦予新的意義,我們首先就要在德育培訓上工作。不少教育界朋友都知道,我已信主一段時間,所以在德育的層次上,我經常會強調多一項靈育,靈育可以讓我們在超越人的層面,有一個更客觀的操守和標準指引。不過,我今天不會在此講耶穌,我亦知道特首已成立多個檢討小組探討上述幾個方面的工作。
我要說的是,假如我們已認同世界是多元多變的,將來會有更多新的機會,但亦有很多挑戰和問題。另外,學生本身的能力和興趣也是多元的。前年教育2.1發表了「不一樣的教育」有較詳細的建議,今日我不在這裏詳細介紹。今日我想特別指出兩個最關鍵的問題,讓大家討論,就是「改革大學收生」與「開拓多元升學途徑」,在這兩個環節上,如何可以培育出社會所需要的,具有創造力、充滿好奇心並且能自我引導的終身學習者。
大學收生不宜只計分數
我先說大學收生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大學收生是現時整個中、小學學習階段發展的一枝重要指揮棒,它一路牽引中小學課程發展、學習空間與學習方法,大學如何收生,中小學的教與學就得配合。
現時大學聯招收生制度,各院校主要以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成績作為取錄標準,很少考慮學生其他方面的學習經歷與專長。由於大學收生指揮整個中小學學習的生態及經歷,整整六年中學,教與學共同目標都只為應試考取高分以考入大學,這樣的制度未能很好地迎合學生不同方面的能力、興趣和需要。不少教育界的朋友,曾經不約而同向我說,問題出於教資會和大學。一個例子是,聽說大學的Admission Officer特別緊張錄取學生的成績,緊盯收生的平均值(Mean Score)。為什麼呢?因為收生的成績一低,整個院系、院校的平均值就被拉低,院系拿着這份「收生成績表」,大家就擔驚受怕這方面會影響將來的資源撥款,平均值背後隱含的是一些資源分配的問題。
既然我們不斷在講世界劇變,我們的教育要學生擁有廣闊和充實的知識、全面的素養和正確價值觀的全人教育,那大學收生時就必須考慮學生整個人的學習經歷(portfolio),而非狹窄的只以單一的考試成績指標,去決定他能不能讀大學。
猶記得當時教改,我們推動三改四改革,並將三個考試:學能測驗、中學會考、高級程度會考(AL)縮為一個,目的也是希望通過大學改制推動課程改革。既然大學收生牽引中小學課程及學習方法,而光看DSE成績會窒礙全人教育的發展,我們是否應該思考、討論改善大學收生和考試呢?
倡取消收生排名 多參考全面履歷
最近,我們鄰近地區新加坡,其教育部就在九月新學年開學時宣布廢除考試。未來三年,在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中學一年級和三年級,試行取消年中考試,在學生的成績報告書,也不再有排名。新加坡教育部表示這項改革是為免過於關注分數,消除不必要、不健康的比較,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學習新知識新科目,教師也有更多空間去探索。
新加坡已起步向前走,我們更不容怠慢,對此,我和教育2.1先拋磚引玉,提出兩個建議:
第一:解鈴還須繫鈴人,既然院校在收生時擔心「平均入學成績」平均值的高低對爭取資源潛在影響,那教資會是否可以在這方面釋除疑慮,取消院校有關收生方面的排行,讓大學方面在收生時,不單只是狹窄地只看DSE的成績分數。事實上,UGC的Funding本身亦是牽引大學收生的一枝指揮棒,教資會可以、亦應該考慮在這方面如何改變大學。
第二:消除院校疑慮後,釋放院校的收生彈性與空間,鼓勵院校收生時更多地去參考各種能夠反映學生全人發展的證據,如「學生學習經歷/概覽」(SLP Student Learning Portfolio),以及中學校長的推薦,並且提供面試的機會。
大家應知道,美國大學收生,非常重視要有一個很好的「自我介紹」(Personal Statement),既讓申請者去說自己的故事,亦讓大學在面試時,從中挖掘出申請學生很多方面的才華。當然美國大學也看考試成績,SAT也有分數要求等等。但我必須指出的是,美國不少有名的大學例如哈佛其實只是一半看成績,另一半是看學生的其他經歷,包括社會服務(Community Service experience)。而且不要忘記,美國一年有六次機會報考SAT,亦不是只有在中學最後一年才可報考,可分多年;香港一年只有一次DSE,是高中最後一年,是名副其實的一試定生死。
另外,分數不一定是能力最佳的評估。我們試想,一個學校辯論隊代表,甚至奪得最佳辯論員,但他可能因一些原因DSE失手,語文成績達不到level 3,我們不可以就判定他的語文能力差,恰恰相反的是,這學生其實語言運用相當有能力。
又例如經常參加科學展、國際數學比賽的學生,他的學習經歷怎樣也比只是考獲一科物理、數學成績好而更加豐富。21世紀資訊知識大爆炸,就以數學為例,1900年所有的數學知識只可以塞進1000本書裏,到2000年已經需要十萬卷書去裝。要學生花一生中精力最充沛的幾年時間,反覆學習記誦有限的知識,再去考核,其實是相當低效的學習方法。而且,新知識不斷湧現,重要的是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和興趣。
考試成績不代表一切,DSE的分數之外,其實從學生的學習經歷(Learning Profile),可以比較好地看到學生的全面履歷:音樂、運動、辯論、學生組織、社會服務和其他成就。另外大學給學生面試機會也非常重要,讓他們展述表現自己的興趣、能力和志願。大學在這一環這樣一拉鬆、拉闊,我相信整個中小學的學習生態就會跟着改變,重新調整教與學,讓學生有全人發展。
必須指出,在討論、研究改變大學收生和考試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兼顧公平問題。家庭經濟和社會階層較好的學生,會有較多的體驗式學習機會。社會包括政府、學校、工商專業界和其他機構應一起硏究,如何讓基層學生也享有適切的體驗式學習機會,這亦是教育2.1成立大教育平台的原因。
擴闊大專多元機會 建立職業教育
大學收生問題之外,第二個我要說的是擴闊大專多元學習機會的問題。
我們一再強調終身學習,世界發展機會多元,學生能力和興趣多元,那我們提供的教育機會也是否多元?大學始終非所有學生唯一的一條出路,那我們的教育在post-secondary中學後這個階段,是否能夠提供更多元的機會,給那些無法或無意升讀大學的學生呢?直接地說是大專機會能否應該再擴闊一些?
很高興見到特首今年將「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畫」(SSSDP)資助學額從每年1000個,恆常化增至3000個。自資副學士學位19/20年開始,每年增加2000個,連續兩年,但仍遠遠滿足不到另外70%的需求。
教育界有一些估算,可以有望達到3322門檻的中學生應該少於一半;另外,多於一半的學生,可能早於中一分組別(Banding)時,已令他們輸在起跑線,失去入大學的希望,我們要思考有什麼誘因可以吸引這些學生亦可以多元上進、全人發展?
拓闊大專學制的設計,多元收生,包括高階的專業和職業教育,或許才是這些學生的出路。作為前任教資會和教統會主席,今天提出這些問題,是因為我覺得這兩個問題:改變大學收生、和提供多元的大專教育機會,是最有效推動全人教育。
我希望特首成立的小組或者其他機制都應該廣泛和深入的討論這個問題,這不應只是大學閉門自己就能解決之事,應多聽不同持份者的意見。事實上,大學收生可以如何改變,也不是政府說了就算,因為這不單是資源問題,還涉及UGC、院校能否甚至願意做的問題,還有其他重要持份者──家長、僱主,他們的意見也很重要,因此我希望整個社會都要去思考去討論,討論如何透過改變大學收生、增加多元大專教育機會來推動每一個人都享有全人教育(education for all, all-rounded education, and all for education)。讓我們的年輕人可以在未來複雜的世界迎接新的挑戰。多謝大家。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