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有感

我們吃了牛奶牛肉後,身體也飽受病痛針藥,互不利益,明白過後,仍繼續嗎?

秋風蕭瑟,天氣漸涼,空氣變得乾燥。因皮膚水份揮發,一些朋友濕疹又再來犯,痕癢難耐,煞是惱人。前陣子屯門發生三屍命案,涉嫌弒雙親後自殺的年輕女學生,疑是因罹患濕疹,痛恨母親遺傳皮膚頑疾而動了殺機。濕疹固然與遺傳有一定關連,但其實和個人飲食作息習慣,關係更大。

身邊不少朋友,經過一輪傳統類固醇和消炎藥物治療後,往往或由於診治效果,或因仍經常復發,最後選擇改變個人生活習慣,終歸遠離濕疹,當中極需相當的意志和堅持,尤其症狀比較嚴重者。

濕風熱引起

從中華醫學角度,濕疹乃由身體內外的「濕、風、熱」引起。若體質偏燥熱,仍喜冰冷寒性食品,易造成內濕;外在氣候濕熱時,濕疹亦好發於肌膚。因此,治療之道首重「除濕、祛風、清熱」;同時避免壓力、熬夜及過度刺激患處,並適當運動增強自身免疫力。飲食方面,尤應注意少吃刺激食物,包括補品,免增加內濕和內熱,加劇炎症;寒性食物如苦瓜、香蕉、草莓、沙律等也要避免,乃至冷飲凍食、過甜過油食物像乳酪、朱古力、花生等,因其皆影響脾胃運化,久食多食易生痰濕。

至於不新鮮或易致敏食物如海鮮水產、食物添加劑、防腐劑、含高組織胺和水楊酸食物,也易令濕疹復發加重病情。西方澳洲濕疹協會曾發行《避免濕疹發作的食物》指南,當中的牛奶及小麥製品、柑橘類水果、雞蛋以至堅果等,全是中醫指的「鎖濕」、「動陽」食物。

喝米水長大

對於食療建議減少牛奶,我家曾有相關經驗。兩名孩子半歲左右仍喝牛奶,在相若年紀皮膚分別出現紅疹,大女兒有此症狀時,我慢慢降低其牛奶份量,加入豆漿減少奶粉,最後全喝豆漿和植物奶,遂見證紅疹每天漸退,數星期後痊癒;小女兒快半歲時情況類似,因第一次經驗,便用豆奶直接替代,不用一個月問題迎刃而解。也許,因自己嬰孩時家中沒有牛奶,只喝米水米漿長大,對牛奶沒特別迷思,反而容易向孩子下「戒奶令」。

事實上,中醫眼中,凡食物皆有「藥性」,不等同西方的營養及維生素,例如薑,分析其成分有糖、植物蛋白、辣素等,但薑之「藥性」是溫熱、擴散,即「火」氣,可治腹瀉(生土)、心痛(補火)、刺激血液循環(延散)、降血壓(剋金)等,食用少許立感溫熱。一物如此,萬物皆然。故同一食物,或有某些共同營養素,並不對人人同樣有益,因「方域」與「體質」各異。

「方域」指地區物產,每地氣候不同,其物產包含的「氣」和「藥性」,大部分只適合生活該地人士。北方及寒冷地區如荷蘭、紐西蘭、蒙古、西藏等,地域寒涼,四季分明,盛產牛羊。牛奶取自坤氣(牛),為濕寒之物,其「鎖濕」藥性歸人體坤位,即胃;當胃經阻塞,內或瘤腫、外或疹腫,應細察。

乳牛受盡苦

生於該地人種,自具備腸胃功能化用牛奶之濕,小麥同理。北方及寒地人士食小麥,有助冬天固扣體內水氣在血和脾胃中,此乃大自然的恩賜。

相反,南方及溫帶地區,出產的是稻米水果,故南方人講究米氣。古代人們不易吃到非本區產物,動物也有水土之稟賦,大自然讓其生何地,就有何地之腸胃、體質,這是《易經》「方以類聚」的道理。

可是,現代科技讓人們享受古人所無之方便,若因交通發達快速,常違反自然吃異域之物,脾胃、腸道、血脈等,便易滯留濕毒,長遠或影響健康。曾聽一教授講及,南方及中土人士大部分不具消化牛奶基因,西方朋友則因當地苦寒天氣,基因用得上牛奶的藥性,缺乏時我們若仍「強而喝之」,用的就是其毒性,所以食物要對應地區和人種。

此外,為擴充產量,負責供應牛奶的乳牛生活十分淒苦,正常環境下,乳牛不用被取奶可活20多年,供奶卻只能活5年,生命都給人們榨乾;我們吃了牛奶牛肉後,身體也飽受病痛針藥,互不利益,明白過後,仍繼續嗎?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許曉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