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何種語言教中文,並不需要請專家研究,一定是母語或社會通用語言或政府官方語言。要深入探討的,是15年免費教育中,香港孩子一直有學國話/普通話,為何效果仍不夠理想,是教育方法的問題。
說廣東話的人要能聽能講國語/普通話,並有效溝通,3個月就學會,何需15年,何需普教中。其實要學會聽和講任何一種新語言,也是幾個月到一年半載就可以。方法很簡單,用母親式教學法,在生活中全盤吸收語言,就像在家中,不知不覺自自然然就做到。
如果要當電視新聞主播,當然要求最嚴格,大眾傳媒影響廣泛,必須受專業培訓。筆者曾當主播,第一關要過的,就是廣東話要字正腔圓。為人師表的也要求嚴格,但沒有電視新聞主播之嚴格,即使在大陸,教師普通話水平,達到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頒布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準》二級乙等以上標準就可以。說廣東話或其他方言的老師,如學習方法對了,要達至這標準並不難。
廣東話學習中文更有效
至於用國語/普通話學中文,本地學校也不必,事實上有學校也由普教中轉回廣教中,學習中文更有效。我校一直主要用廣東話教中文,社會通用語言自然而然形成,有深厚文化社會根基,用來教學最有效,一字一句馬上連繫到腦部的動作、認知、情感、社交等各個區域。即使母語不是廣東話,在港的幼兒也應學習當地語言,融入社會不要離地。不懂當地語言,語言上只是依附於小群體,不能植根於大社會環境,學習有所限制。
以廣東話學中文的人寫的文章,多年來全球華人都大致看得明,有時一些詞匯按當地文化改變一下就可以。有時外地詞匯會融入我們的語言,我們的詞匯也有會影響外地文化。對一般大眾來說,語言是用來溝通的,大致溝通得到就好,無需要完全一致。
母語令孩子學童「在地」
除聽講寫讀以外,母語還有很重要的角色,令孩子學童「在地」。就像植物,首先生根,即使要移植,也必努力落地生根,吸天地之氣。人性也是一樣,人的發展需要定位點、安全感、歸屬感,融入當地社群, 才會好好溝通、探索、創造。從小是過客,一生是過客的機會很大,創造也缺少了社群基礎。
近十多年來,有一些土生土長的家長,從孩子襁褓之齡,就不說母語廣東話,只說英語及或國語/普通話,甚至法文、德文、西班牙語。曾有中心以此招徠,幼兒每日學一種外語,結果一些孩子語言紊亂。也有的一、兩歲就要離開父母,送往外地讀書學外語,孩子三、四歲回港已不大融入社會。
反觀居港外國人卻努力融入社會,多少也學點廣府話,同香港人打成一片。不少大陸的教育人,都鼓勵我們做好廣教中,傳承本地中華文化,同時兼收多元國際文化。
原文刊思考香港傳媒,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