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寫100篇論文,如果研究的內容或成果不夠創新且缺乏影響力,也沒什麼意思,只是好像交功課那樣,用一些數字遊戲應付交差。」
恒生管理學院(恒管)校長何順文教授深信,大學學術研究並不只是為了產出論文和刊物,而是藉創新的研究產生有影響力的成果。
研資撥款冠自資院校
自2013年起,政府研究資助局(研資局)每年均撥出數千萬元給本地自資學位界別競逐研究資助。恒管已連續4年每年爭取到超過2,000萬的「教師發展」、「院校發展」及「跨院校發展」之研究資助,為11所自資院校之冠。
恒管近年獲研資局撥款支持的研究項目,涵蓋會計學、經濟及金融學、新聞及傳播學、供應鏈管理、市場學、電子計算、中英文學、大中華研究、管理學和數學及統計等範疇。在2017/18年度,恒管有25個項目獲研資局資助,獲批的項目數目相比2016/17年度上升了三成多,資助金額則見一成多增長,成績令人鼓舞。從《植入式廣告:同步植入品牌及受眾因素交互作用分析》到《加密數據庫的系統的分析計算優化》、《首次公開招股的新聞議題建立──財經公關與財經新聞之關係探索》到《文學公共性的追尋:香港七十後作家研究》,許多研究項目既對社會和業界影響深遠,亦讓恒管教師發揮所長,取得學術進展。
談到如何建立優秀研究文化,何順文校長指,恒管每位年輕教授均具備優秀的學術背景,他們從念博士開始已在研究方面很活躍出色:「招聘到這樣的教授,學校完全不用提點監督,只提供協助,他們就自然會主動從事創新和具影響力的研究計劃,出版高質素的著作,提升教學效果。」
學生自主探究 提出不同點子
恒管除了重視支援教師發展學術研究,亦設有一些研習所,鼓勵學生參與研究和探究。當中,「青年可持續發展領袖研習所」旨在讓學生透過研習和協作為全球面對的共同問題找出解決方案。
去年,何校長到美國紐約參加聯合國「負責任管理教育原則」組織(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Management Education, PRME)舉辦的PRME十周年論壇,回港後致力推出香港首個實踐聯合國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教研中心,恒管獲私人捐贈成立地區內首個「青年可持續發展領袖研習所」,為師生提供更多教研資源,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博雅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是讓學生自主發起獨立研究。恒管的「本科生獨立研究計劃」推行至今一年多,何校長認為,這個計劃對學生而言是一種賦權(empowerment):「我們提供良好的配套環境,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自選題目。要是他們想到海外進行實地考察,只要題目有意思,有了清晰的計劃並通過評審,我們會提供適當的資金支持。比如說,有的學生可能想趁到海外交流的機會,在當地收集資料進行研究。」
為了鼓勵同學按興趣構思題目進行專題探究,恒管不會以學生成績來設定報名資格限制,有別於只挑選成績優秀的學生從事獨立研究計劃的院校。計劃不與學分掛鈎,學生便不會因擔心成績等級而對參與研究卻步。
恒管承諾為每個獲批參與獨立研究計劃都安排一位指導教師。何校長強調:「整個過程中,他們可以做到一些有興趣、覺得有用的事情,題目既可以是學術研究,也可以是政策性研究,最重要的是議題要有意義和創新。」
儘管研究在教師指導下進行,但是意念一定要由學生提出,而且不能跟一般修課要求展開的研究重複,確保學生有機會發揮在正規課程以外的探究能力。
跨學科創新研究 啟發師生
恒管去年獲研資局院校發展計劃撥款成立新研究中心,當中「深度學習研究及應用中心」(Deep Learning Research & Application Centre,DLC)提供及推廣深度學習計算平台,相關人工智能技術可應用於商業、傳播科技、決策、翻譯以至人文學科範疇。
恒管副校長 (學術及研究)許溢宏教授指,DLC成立一年多以來,以智能機器翻譯項目最快看到成果。《上市招股文件的機器翻譯》這項機器翻譯研究計劃今年6月展開,由政府創新及科技基金(ITF)資助。「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的ITF資助專門支持中下游研發項目,幫助研究團隊將研究成果轉化成可應用於行業的技術。
現行機器翻譯技術是其中一個問題例子,用谷歌翻譯將「松下問童子」譯成英文,詩句竟會變成“Panasonic asks the boy”(意即「松下電器問那男孩」),用戶若身在日本,系統更會將「松下」二字當成日本姓氏來翻譯,譯作Matsushita以符合當地語境。這個有趣的現象原來跟谷歌採用的機器翻譯技術有關,DLC的研究員便用此例介紹其研究項目能如何克服類似問題,爭取業界支持。
這項研究向香港財經翻譯業界收集數據,用以鑽研招股書和上市公司年報的機器翻譯問題,研究成果不止對香港有用,有關技術層面觸及機器學習技術可強化翻譯系統,成果可以進一步應用於其他地區(例如中國內地)和其他翻譯領域,比如法律翻譯和政府文件翻譯。
聆聽市民業界聲音 惠澤社群
恒管的「研究陳述」強調致力為社會進步作出貢獻,支持教師透過研究解決一些實際社會問題,不少研究項目更針對時下公眾關注的議題。
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恒管有研究計劃針對跨境社會問題,以《口岸政治:關檢、水客與通關博弈》為題,展開中俄、中巴、中緬和內地及港澳邊境田野考察,探討非正式跨境交易(例如貨品、人口和金錢的地下交易)的社會和經濟層面意義,有助於了解邊境關卡的實際操作,對邊境研究發展有所裨益。
在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方面,恒管決策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將一項研究綠色供應鏈的計劃成果出版成《供應鏈脫碳──物流航運的碳足跡工具組》一書,書中載有研究人員對企業如何進行碳計算、碳審計和發表碳排放報告所提出的專業意見,可供業界參考,配合了政府的減碳政策,亦能帶動學術界在這方面的討論。
最近,恒管「商學研究所」出版HSMC Business Review,結集最新的商學研究論文,特別是一些行業可以應用研究成果的文章。許溢宏教授指,這本刊物旨在將一些商業最新發展和研究帶給更廣的讀者群,除了供學者閱讀,也希望讓企業行政人員了解最新商管發展。許教授介紹這些項目背後的社會關懷,分享恒管的願景:「這些議題都是現時大家密切關注的,恒管希望學術研究能應用於業界。」
帶動學術發展 成果獲業界肯定
許溢宏教授以香港海運物流業界所關心的放寬港口限制為例,分享恒管「全球供應鏈管理政策研究所」的研究成果。研究員針對放寬外國船隻帶本地貨品到其他中國港口的限制,對業界的影響撰寫報告,勾劃行業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及建議對策。「《放寬沿海運輸權管制及珠三角競爭對香港海運物流業的影響》報告既得到本地物流業的認同,亦經過一些渠道到了國家相關單位,由於報告得到有關當局認同,內地最後沒有繼續開放沿海運輸權。」
去年,該研究所亦完成了一項大灣區物流與貿易便利化研究,分析了從空運、海運和陸路運輸業各持份者收集而得的意見,提出「9+2」城市的整合步驟建議。研究人員拜訪中央部委(包括發改委、國務院港澳辦),發表《粵港澳大灣區物流與貿易便利化:持份者關注點,中央部委意見及政策建議》報告。其後亦透過舉辦專題論壇讓政商界領袖、行業專家、專業人士和學者了解研究成果所帶來的啟示。
回饋教學 啟發學生思維
恒管對教師的研究有一套清晰的看法,希望教師的研究能惠及教與學,令學生從中得益。許教授分析,最直接的得益就是教授將最新的研究發現在日常教學中與同學分享,讓學生了解相關領域的發展動態,並啟發學生的探究精神;同學參與研究計劃也可得到寶貴的學習經驗。
許教授以恒管獲研資局撥款資助的「商學研究所」為例,指研究所的項目會招聘學生作研究助理,學生若參與一些市場學等商學研究,便能透過訪問、收集資料、跟業界人士接觸等過程增進對商業世界現象和各持份者的了解。
許教授指,僅從設計問卷的過程,學生便可向教授和研究人員學習,並能觀察研究團隊如何處理和分析數據。
梧桐秋聲寄語 學子提升自我
最後,許教授勉勵恒管同學把握大學光陰,自主學習,突破自我:「我很佩服恒管創辦人的教學理念,很希望看到學生在這樣理想的環境中累積點點滴滴的學習經歷,把握四年讀書時光,從中成長。」
他笑言大學四年眨眼便過,又唸出牆上一幅書法作品所錄朱熹詩句:「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鼓勵學生開拓眼界,把握機會增廣見聞。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