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拓創科 政策開道除阻

現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需要本地企業勇於衝出香港,進軍內地,開拓商機。

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在内地報章就内地與香港創新及科技合作撰文。文章指在港設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項核心任務,大灣區既可讓香港企業對應內地市場需求,港企亦可聯同內地科技企業「並船出海」,共同開拓國際市場。筆者認為王主任的文章道出了香港創科發展的重要瓶頸。

多項措施促進創科合作

創新及科技產業是香港六大新興産業之一,港府隨後於2015年11月成立創新及科技局。自此以後,局方不斷與中央政府溝通,期間中央推出多項促進兩地創科緊密合作的政策,近期的例子包括:

• 2007年7月,適逢香港回歸20年,習近平主席旋風式訪港,並在公開演講中肯定香港擔當國家的國際創新及科技中心之策略性地位。

• 2018年5月,國家科技部宣布批准中央科研基金過河,讓香港硏究團隊直接申請,參與國家大型科硏項目。

•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的首次會議於2018年8月15日在北京舉行,由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主持。小組於會後建議中國科學院轄下機構包括廣州生物醫藥及健康研究所和自動化研究所在香港開設分硏究中心。

内地是發展中經濟體(developing economy),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實施計劃經濟,政策制定往往由上至下(top-down)。因此,小撮本地業外人士批評中央政府推出的香港創科政策只是一廂情願,不完全符合香港的需求。例如,有反對者認為國家科技部開放科硏基金讓香港院校教授申請的效果不會太大,因為本地學者大多對國家科硏基生申請背後的官方及潛在規則掌握不深,加上他們也不太了解國家所需(如内地科硏重點),坦言誘因不大。

然而,筆者對以上觀點另有看法。客觀而言,這些政策安排的時序性顯示出政策與政策之間的連貫性。例如當中央政府開放科研基金之後,似乎也洞悉到香港學者於政策推出的初期在申請過程上可能會遇上困難。因此,未來兩所中科院駐港研究中心將會大派用場,他們可以協作港方科學家申請國家研究項目。

有待衝出香港 進軍內地

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正在計劃來港落戶的兩所科研中心之研究領域,分别為醫療科技及人工智能科技,而這兩個領域與香港的四大創科發展範疇同出一轍。事出非偶然,筆者有理由相信是次安排是中央經過香港創科局向國家科技部深入溝通後的決定。

上述情況反映中央與香港兩政府之間的互動日益暢通,有助港府下情上達,讓中央更了解港商的需求。不過香港推行自由經濟,政府對市場的政策一向是積極不干預,而其主要責任是為業界築橋鋪路、創造商機,以及針對具障礙的法規,為業界拆牆鬆綁。萬事俱備,只缺東風,儘管内地與香港創科合作政策已經就緒,還需要本地企業勇於衝出香港,進軍内地,開拓商機。可是,香港「hi tech揩野,low tech撈野」的營商文化仍未完全改變,再加上不少港企認為與内地創科公司合作風險甚高,導致他們對發展内地創科市場不太積極。筆者認為王主任透過文章鼓勵香港企業利用大灣區對接內地市場需求、與內地科技企業「並船出海」,正中香港在大灣區發展所面臨的問題之核心。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黃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