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們多愛調侃任職中小學的老師,謂有大量假期。時至今天還有這般想法的人應該不多,現在不只是老師,連學生在暑假間都忙得可以。不過暑假期間確是提供了較寬鬆的時段,好讓師生安排境外考察或學習團。又可讓老師有空間參加交流團,當作學習或充電都各有好處。
暑假之初參加了教育評議會主辦的內蒙古教育、歷史、文化考察交流團。因地域廣闊,所謂內蒙古,都只是在首府呼和浩特市和周邊逛逛;即使如此也有收穫可供分享。
要認識一個地方,最為便捷的方法就是逛博物館。今次在地接待單位安排了參觀內蒙古博物院,受時間所限逛了兩三個展館,覆蓋史前時代內蒙地方至成吉思汗統一草原的一個廣闊時空。對於並非修習歷史的普通港人而言,內容確有不少是未曾接觸過的,但覺得新穎的是舖陳史料的角度。簡言之,那是本土味十分濃厚的非正統史觀的方式,與曾學過的傳統中史截然不同。
本土味濃厚的非正統史觀
中史教科書把中原以外的部族當作外族,生活在大漠草原的遊牧民族在教科書內多是被描述為侵略者,都是化外之民。但從展館中見到的史前文物,均可追溯到多個史前文明,或多或少與中原地域的發展是密不可分。歷代中原天朝揮軍征討的外族,如匈奴、契丹、遼、女真及蒙古族等,在這裏有其各自的世系表。展館材料仔細說明他們統治的特色、民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源流等等。總括一句,就是與傳統國史很為不同。
作為國家邊陲地域的人民,他們珍視自己的文化和歷史;即使國家有標準的一套歷史框架,卻通過博物館展示出與中央不一致的歷史說法。這很值得反思,以本地的政治語言來說,那就是展示出他們的本土文化和當地史。近幾年香港社會為了本土化而鬧得不可開交的,在這裏竟然如此自然地發生着!當地大學引以為傲的學術工作是蒙古語、蒙古文學、蒙古文字的研究和保育,為何我們這邊會有人擔心廣東話被邊緣化、繁體字被取代?是否我們對自身文化的自信心太薄弱,以為無保留價值呢?
內蒙古和香港,在行政體系下都是有別於省級的地方政府,分別是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中央政府對自治區政府有較為寬鬆的操控,相對下對特別行政區的管控應該更為寬鬆才是。然而,這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關係應存有互相尊重和高度信任;當前香港特區與中央政府卻欠了足夠的互重和互信。從政者是否能夠再三思考,如何建構這種對雙方都有利的可持續關係呢?
教育緊貼潮流 為發展拉關連
其次是教育參訪的見聞。也可以用十分簡單的一句說話概括起來:緊貼世界潮流。
在香港早已鬧到熱哄哄的STEM教育,在內蒙的中學和大學都是很為重視的項目,也是耗用較多資源的部分。更為有趣的是,也是為了青年生涯規劃所需和發展科創產業的基礎。而且,當地教育最為關注的一點──人材流失,在香港的大學和中學層面亦漸次出現相若的挑戰。或者,兩地皆因全球化而導致人材學成後不願留下。
最後一個見聞是事前未可預料的。本團在參訪內蒙古大學時,加插了一節與當前熱點一帶一路有着密切關係的講座。照計內蒙與古代絲路經濟帶並不太接近,所以與一帶一路似無甚關連。然而一帶一路被定義為國策;若無法拉上關係,他們將失去大量發展機會。所以他們從歷史文獻內找來草原絲路概念,並扣上中、蒙、俄關係,由此提出種種發展規劃。講座上見到當地政府為了不失發展機會,於是主動勾劃與國策拉上關連的想法。反觀我們因為地利,早已有大灣區發展藍圖;是否更應該思考如何加以善用,令本港經濟和社會發展獲取更多的機會呢?
以上三個見聞引伸出更多的一點思考,算是考察後的一些收穫。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