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寫文章不能斷章取義,做事更不應。「孩子是做成人之父」,孩子喜歡即時問,但家長沒有學習孩子的學習方法,太可惜了!

約3歲幼兒,需要知道人有不同的性格。這些的不同,可從個人行為及語言可表現出,所以有些孩子需要他人示範,採取觀察去學人;有些孩子會以與人互動去學人,孩子可自由選擇他擅長的方法。作為成人,需要配合孩子的不同方法。由於孩子的形容詞未夠豐富,所以難以用言教,多以事教為主。

又,除了學人,又要學事。人的屬性是群居,所以逐漸長大的幼兒需要認知社會性行為。即是,不同性格的人,在同一環境的統一行為。這是共性,用於群居生活,亦即適應社會及社交的方法。如,乘公共汽車我們需要排隊,這更是共同禮儀,這樣平等的行為,能產生公平效應,可以進入共同生活環境的和平狀態,而發展出天下太平的盛世。

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環境內的行為需要有一致性,才能共同生活,即不同的人共存在相同的時間及空間,這便是同處、相處。其實,孩子是很想知道不同的人,是如何一起生活的。

幼兒園是孩子首個群居生活的場地

令孩子能夠順利進入社會,需要協助發展其社交本能。在幼兒園內是屬於首個群居生活的場地,老師責任是協助較自我為中心的幼兒發展出共性行為,來適應社會需要。有老師負責示範整體執行,有些老師負責照顧個別。

我校最近發生一事件。我校的放學儀式:換鞋取袋→唱放學歌→握手致謝老師→交代做了什麼→說再見。一切準備就緒,完成後便放學。這是基礎的共性行為秩序。我們以「換鞋取袋」發展自理、「唱放學歌」發展團結、「握手致謝老師」發展尊敬師長、「交代做了什麼」是發展交代責任的能力、「說再見」是發展共性禮儀。還沒凖備好的孩子,會先讓已準備的孩子先行。由於,過程步驟較多,又是一氣呵成的行為,有些新來園的孩子未適應,老師會讓已懂事序的孩子做示範,靜待需要觀察學習的孩子準備好了,便可主動要求重新試做一次便放學。這是秩序感及遵守環境(社會)規則能力的培育。希望孩子進入社會的能力元素從行動發展出觀察、耐性、等待、團體的一致共同習性。

一日,有一孩子不做「與老師握手致謝及交代」的步驟,老師向孩子說「你還未準備好,請靜待一會」,老師的目的是讓孩子可有足夠時間多看數位已懂放學秩序儀式的孩子示範。可惜,那家長匆匆帶走孩子,事後說「沒有傷害自己、沒有傷害別人、沒有傷害環境」的前提下,孩子不願自發做的便可以不做。此舉,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令孩子誤以為媽媽不容或不需要發展共性行為,這樣嚴重阻礙了孩子整全的發展。家長更在媒體上發表己見,誤導公眾。家長忘了「人」的其中一社會性能力發展是「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尊重環境」。

這亦是整全及片段的問題,就是蒙特梭利博士所說的整體與分拆的差別,部分是不能代表的整體。即家長只看見「部分」,取締整全行動及之前老師在後園的全語景及言詞。但已以「全部」去批判。孩子是由各小能力(部分)堆積(建構)成為「人」。寫文章不能斷章取義,做事更不應。「孩子是做成人之父」,孩子喜歡即時問,但家長沒有學習孩子的學習方法,太可惜了!

所以,有些幼兒園讓孩子搭校車,家長什麼也看不見,是最「安全」的學校管理。

www.facebook.com/hkicw

www.infinitychildren.com

劉詠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