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剛剛打響,不利消息接踵而來,歐盟高層來華沒有全力支持中國,轉頭到了日本馬上簽協議;美歐達成協議,暫停貿易戰。中國的老朋友基辛格,竟然建議特朗普採取「聯俄抗中」對付中國。戰况不斷升溫,在鹿死誰手不明的情况下,卻有國人質疑,為何摒棄鄧小平定下來的韜光養晦策略。按此思路的港人認為,中央轉變對港政策,提出全面管治,也會遭到四面楚歌的地步。是耶非耶,尚待觀之。但這些論調忽略了一個重要的討論節點:究竟中國改變策略,是內因主觀的變化,還是外因逼使的轉變;同時,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並非互相排斥的關係。
鄧小平韜光養晦的策略
鄧小平提出韜光養晦的策略,是在特定時間應對特定情况的一種計謀。1989年六四事件之後,中國被西方國家抵制,及後蘇聯東歐解體,西方式民主被認為是「歷史的終結」。當時,鄧小平提出處理對外關係的指導方針:「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着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為。」頭三句是面對當時紛亂的局面,有人不冷靜,陣腳有點亂,未能沉着;另外三句是具體的做法,不要鋒芒外露,老實做人甚至要委曲求全、決不當頭,是因為正如鄧小平本人所說:「這個頭我們當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夠。」整個指導方針最重要的是最後一句──有所作為。
前面三句話後來很少人說,江澤民在講話中引述的也只是從「韜光養晦」開始的後面四句話,很多人甚至再簡化為「韜光養晦」一句話。這句話確實精警,被廣為接受的一種解釋是:中國要充分利用和平的時間和環境,埋頭苦幹搞建設。而當西方不斷響起中國威脅論的時候,不言而喻地奉行韜光養晦政策,正好堵住人家的嘴。
美國人是否相信中國真心實意地執行這套對外政策,還要留待歷史學家將來去考證。中國確實迎來了經濟高速發展的空間,美國也從來沒有放棄對中國的監視和遏制,必要時還採取了嚴厲的手段:1999年美軍五枚導彈精準地投擲到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原因是美軍被擊落的先進戰機殘骸被發現藏在中國大使館內,美國怕軍事技術被中國掌握。美軍近年在南海頻繁挑釁,目的是扼制中國在南海的「軍事擴張」。至於中國申請加入世貿組織,美國作為最後一個談判國,一直沒有讓中國通過;直到911事件發生,美國出現了一個新的頭號敵人,才突然匆匆達成協議。而今特朗普都宣之於口說後悔當時美國的決定。
韜光養晦的方針,要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來看。美國總統尼克遜1972年2月份訪華,毛澤東同年末發出「廣積糧、深挖洞、不稱霸」的指示。當時中國無論軍事實力與經濟實力,都不可能稱霸,「不稱霸」是為了讓美國人放心而說的,是為了廣積糧而韜光養晦。鄧小平1992年說韜光養晦,當時中國真的有鋒芒可露嗎?無論毛澤東還是鄧小平,以至現今的習近平,相信都是為「有所作為」才韜光養晦的。
中國已經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幾乎完成了資金積累,需要輸出高附加值的產品與技術,進行經濟結構轉型。對外投資多了,就有了海外資產,政府也悄悄地把「海外利益」列入國家核心利益名單。中國比預期提前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引起美國人的警覺;奧巴馬的「重返亞洲」,是為了限制中國的影響力。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是避開美國限制而另闢蹊徑,同樣為美國所洞察。特朗普提出「印太地區」概念,是把對中國的包圍圈擴大。
「有所作為」是為衝破瓶頸
在這種情况下,重提韜光養晦,是希望我們回到出口3,000萬噸山楂片才換回一台小機器的年代嗎?中國目前一半以上的石油進口要通過南海;南海守不住,就要回到隔三差五停電,或者恢復過分依賴煤發電,造成大氣污染和霧霾。「有所作為」是為了衝破中國發展瓶頸而必須做的,當人家在你家門口架起了機關槍阻攔你出去,你還會講韜光養晦嗎?
同理,中央政府轉變對香港的大政方針,提出要行使《基本法》賦予的「全面管治」權力,卻有人認為是放棄了韜光養晦的結果。1980年代初,中央政府決定要收回香港主權。當時中國要大力發展經濟,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同時也沒有管理高度發展的城市的經驗和能力,這跟韜光養晦的策略在時間上是脗合的。1997年恢復行使主權,中國仍然要繼續實施韜光養晦的政策,還提出要在內地建幾個香港那樣的城市。而今,各種條件都已經改變,比香港經濟發展還要快和好的城市,已經有好幾個,而且迎頭趕上的陸續有來。
當前提韜光養晦等同投降
問題還在於香港出現了港獨思潮與行動,就好比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中國絕對不能退縮。一旦對美國退讓,一帶一路倡議就會在海外國家破產,中國的經濟結構轉型也要推遲好幾十年。如果在港獨面前退讓,香港就要失守,統一大業也會無限期推延。韜光養晦不能成為軟弱無能的遮醜布。在當前的歷史環境下提韜光養晦,就是投降路線的代名詞。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