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筆下暴君有現代意義嗎?

莎士比亞的作品是無限的歷史寶藏,也可以折射現實。他筆下伊利沙伯時代的羅馬天主教徒叛亂和21世紀的恐怖事件有何分別?

看西方人物最好是看西方作家筆下的人物。描寫西方人性最透徹當然莫過於莎士比亞(1564-1616),那位生於伊莉莎白女皇時代的名作家。英文古本難讀,可看梁實秋的譯作《莎士比亞全集》。莎士比亞的歷史劇作是他起家作品、筆下寫的暴君亦不少。《李察三世》(1592)、《亨利五世》(1599)、《麥克白》(Macbeth,1606)、《凱撒大帝》,《大將軍寇流蘭》(Coriolanus)、《亨利六世》中的叛軍領袖傑克凱德(1605)、《李爾王》(King Lear,1606)、《冬天的故事》中的國王里昂提斯,都令人憶古思今。2018年出版的《暴君》(Tyrant),作者Greenblatt利用莎士比亞筆下的暴君們演繹了暴君的掌權之路。

民主時代一樣可以發生。但暴君也是人,人總會有他的收場。只要放長雙眼,自然可以看到。大家不妨看看莎士比亞筆下的歷史演繹。他不是史家,但猶如羅貫中,《三國演義》比《三國志》更傳神。

1. 李察三世:醜陋駝背的軍人

1483年愛德華四世去世。李察三世輔政,奪位弒君,將愛德華五世及弟弟關入倫敦塔。但只做了兩年皇帝,就戰敗而死。金雀花王朝滅亡。戰死後裸體遊街,下葬時甚至手上綁的繩子都未解下。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敗軍之將、弒君奪位的人沒有好的歷史紀錄。

2. 麥克白:蘇格蘭大將軍

班師回朝遇上三女巫,居然被預言稱封爵,還當上皇帝。果然回朝後封考特爵士,其後在自己的城堡內殺了皇帝鄧肯,自己稱帝。充分說明一位英雄人物,由於個人的野心和外人的教唆,成為一個野心家和暴君的過程、個人野心和利己主義可以毀滅一個原非邪惡的人,封建貴族的腐朽衰敗,利己主義的駭人聽聞。金錢關係,麥克柏屠殺平民,血流成河、民不聊生。最後夫人自殺,鄧肯兒子自英國殺回奪位。麥克白在良心和野心中掙扎,不得善終。

3. 李爾王:剛愎自用的人

在一個分崩離析的社會中,李爾王又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但憑衝動行事,如此管理國家當然亂象橫生。李察王付出生命的代價,替國家帶來巨大的災難,李爾王由絕對權威君王變成一無所有、無家可歸。

結論是:即使在有多種節制的體制中,CEO總是具有巨大的權力。如果此人精神狀態不宜擔任公職,只會帶來災難。制度令一個有明顯性格缺陷的人當皇帝,東方也有,原來西方也不例外。人性原是一樣的。

4. 寇流蘭:生性多疑的大將軍

主角馬歇斯當上大將軍,但性格多疑,脾氣暴躁,得罪公眾。結果被羅馬的護民官帶動民眾推翻,被流放。但又不肯低頭,投奔敵人伏爾斯,回頭攻打羅馬。最後被母親勸阻,又背叛伏爾斯。最後被伏爾斯宿敵所殺,不得好死。莎士比亞的歷史劇,相信集體生活是完全不可預測,拒絕按照某個人的指令步調一致向前。暴君是可以被推翻的,不必是英雄,護民官就可以。羅馬時代如此,21世紀會否如此?

5. 里昂提斯:專制獨裁的人

《冬天的故事》中的國王里昂提斯是個歇斯底里的人,專制、多疑、自戀是特徵,是將自己化身為整個國家的代表,還要讓所有公職人員向自己效忠,國家陷淪危險是必然。故事中的國王最後懺悔。古代如此,現代很難。

6. 凱撒大帝

看過《埃及妖后》的人當然對凱撒大帝的收場耳熟能詳,就不多複述了。

莎士比亞的歷史劇的現代意義是:一個自由社會看似根深柢固,堅不可摧,有寶貴的制度,何以會突然間被事實證明不堪一擊?何以群眾明知被騙,卻安然接受呢?但暴君上台不是單憑運氣的。一定要有Enabler推波助瀾者或助紂為虐者。《暴君》作者指出最少有八種人:

  1. 被暴君收買的人;
  2. 忽視暴君的人;
  3. 誤以為這種人絕不可掌權的人;
  4. 被暴君霸凌所嚇到的人;
  5. 自以為可以控制暴君的人;
  6. 唯唯諾諾的人群;
  7. 被謊言蒙蔽的人;
  8. 興緻盎然的旁觀者,還享受其冒起之樂。

莎士比亞的作品是無限的歷史寶藏,也可以折射現實。他筆下伊利沙伯一世時代的羅馬天主教徒叛亂和21世紀的恐怖事件有何分別?且看「恐怖分子不易識別。因為他們大多數都是土生土長的,他們思想激進,被誘往國外訓練,再潛回英國,輕易深入群眾和忠實臣民之中。他們心懷不滿,情緒不穩定、年輕、懷有暴力和殉道夢想。」原來西方世界400多年前就是如此。要讀歷史啊!讀歷史才可鑑古知今,東西方其實都一樣的。

暴君也是人們助推而來的。因為人人都有利己主義,所以明知被騙也可安然接受,直到分崩離析才想找辦法。歷史上的暴君如何收場呢?一、被刺殺;二、直言被諫而懺悔,多數是女性所為;三、僕人出手制止暴行;四、普通公僕挺身而出,而不是英雄的出現;五、民眾的憤怒,揭竿起義。古代暴君是影響一城一鎮,今日已是「人數命運共同體」的世界,牽一髮而動全球。除此容易變本加厲之際,美國人出版這本《暴君》,有特殊意義,值得一看。

張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