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滋:香港別只顧自己,齊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

浸會大學榮休校長陳新滋教授認為,如果每個人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不理睬別人。香港只顧香港事,結果香港連自己也發展不好。將來要做好粵港澳大灣區的話,九個珠三角城市和兩個特區一定要互相幫助。

編按:香港文匯管理學院於2018年6月12日舉辦「香港大講堂」,題目為「深化兩地科技合作 共建國際創科中心」。講者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兼世界電動車協會主席陳清泉教授、浸會大學榮休校長陳新滋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兼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教授,探討香港及內地如何共同創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此篇為陳新滋教授當天的演講,全文如下:

今天很榮幸跟大家分享我們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想法。世界上有三個重要的大灣區:三藩市大灣區、紐約大灣區、東京大灣區。我國的粵港澳大灣區現在建立起來。粵港澳大灣區與國際三個大灣區比較,我們站在什麼位置?

大灣區有望成為世界重要經濟體系

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的數據來看。東京灣的GDP是四個灣區最大的,有1.8萬億美元,佔全國GDP比重26.4%,有3500萬人,面積佔13,556平方公里。粵港澳大灣區的GDP跟紐約差不多,1.34萬億美元。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口是大約是東京灣區的兩倍,有6,800萬人。粵港澳大灣區的面積是東京灣區的四倍,有56,500平方公里。粵港澳大灣區GDP增速比較快,我相信大灣區十年內有機會成為世界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經濟體系。

早在2009年,國家進行《大珠三角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當時已經為灣區發展進行計劃。2015年,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發表一個願景。首次提出要深化與港澳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當時已經有理念。2016年國家十三五規劃裏,強調「攜手粵港澳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造世界級城市群。2017年3月5日,國家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發展規劃。接着廣東省發放委主任何寧卡發言,系統論述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到了2017年10月,國家推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白皮書》。

粵港澳大灣區優勢互補

粵港澳大灣區目前的情形與其他灣區比較,服務業比重相對較低,只有62.2%。如果不包括港澳,數字會更低。高科技愈多,服務業愈發達。東京灣區靠製造業創新起家,服務業比重超過80%。創新科技為主的三藩市灣區,服務業比重也超過80%。以金融、航運為主的紐約灣區,服務業比重差不多接近90%。服務業比重較低,不一定是壞事,代表我們還有上升的空間。

從前地方發展是各自為政,每個地區只考慮自身發展。這是沒錯,但如果考慮把整個灣區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的話,意義會更大。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漫長海岸線、良好港口群,例如香港、鹽田。粵港澳大灣區是太平洋和印度洋航運要衝,是一帶一路的交匯點。航運業發達,董建華家族作航運生意。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深圳科技發達,廣州、東莞生產配套發達。如果這些力量整合起來,比以前各自為政好得多。

陳新滋相信粵港澳大灣區在十年內,有機會成為世界最重要的經濟體系之一。(亞新社)
陳新滋相信粵港澳大灣區在十年內,有機會成為世界最重要的經濟體系之一。(亞新社)

吸引國際人才

中國人特別勤奮,中國人都是人才,這是沒錯的,但其實還有很大發展空間。粵港澳大灣區面積大,人口眾多,但高等教育人口約18%,遠低於美國和日本的40%。如果能把人才國際化,生產力也提高。香港、深圳、珠海、廣州四個城市裏,人才佔常駐人口約25%。但國際人才佔常駐人口的數字,還有進步空間。矽谷的國際人才佔常駐人口超過40%。紐約、新加坡的的國際人才佔常駐人口約30%。新加坡本身的人才不夠,於是引進全世界的人才,國際化做得不錯,所以新加坡的大學在世界上的排名也很高。香港的國際人才佔常駐人口不足10%,但比北京和廣州好。所以國家可以利用香港作為一個橋樑,把國際人才吸引到中國,幫助國家建設。

大灣區需努力培訓本地人才

粵港澳大灣區除了吸引外來人才外,我們自己的教育也要做得更好。其實香港有不少領軍人才和頂尖人才。各大學在過往研究經費相對艱苦情況下,仍然能夠在國際排名取得成績。香港有不少優秀的老師,我們已經有很多大元帥,卻不夠兵。元帥無兵,打不過敵人。所以中國需要吸引更多年輕人來香港,提高全球競爭力。

根據《泰晤士報高等教育》最新公布的世界大學排名,排名前100名的大學中,粵港澳大灣區共有3間大學上榜:香港大學(第40名)、香港科技大學(第44名)和香港中文大學(第58名)。反觀全世界經濟實體東京灣,只有東京大學在世界排名前100名內。紐約灣區擁有最多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大學,如哈佛、麻省理工等。在人才培育和供應方面,香港對全球高端人才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但香港土地很小,現時面積最小的房間叫「棺材房」,房子如棺材一樣大,這是不應該的。香港需要改善房屋問題,才吸引國際人才。假如把香港的資源和力量,跟內地整合,完全變成另一回事。內地地大物博,交通方便,將來香港坐高鐵去廣州只需一個多小時,去東莞、虎門只需半個小時,讓更多人在珠三角一帶工作或生活,這是未來發展的模式。

在廣東省,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是「雙一流」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18個學科入選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廣東省雖比不上北京和上海,但還是不錯的。

陳新滋表示,當香港高鐵通車後,可加強珠三角地區人才的流動性。(亞新社)
陳新滋表示,當香港高鐵通車後,可加強珠三角地區人才的流動性。(亞新社)

中港兩地合作辦學

粵港澳大灣區合作辦學,香港已有經驗。從前我出任香港浸會大學校長時,與北京師範大學在珠海建立聯合國際學院,學生水平很高。畢業生到國際名牌大學深造。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分別在珠海和深圳設立分校。

內地方面,中山大學成立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法國的核工程是世界領先。暨南大學與英國伯明罕大學共建聯合國際書院。

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合作辦學,把香港和內地的優勢,牢牢地結合起來,有互補的作用。

香港利用內地市場 推廣發明

香港有很多好老師,有很多優秀發明,但發明過了就算,沒法轉化為生產力,十分浪費。主因是香港不是製造業的地方,沒人願意接下發明。香港有內地龐大的市場和豐富的資源,加上製造業配套。將來香港老師的發明,可轉成生產力。一個人一輩子發明幾件製成品,很多人使用的話,感覺不一樣。我發明不少,但最快樂是工業採用我的技術,解決重要的問題,對科學家來說是重大的回報。將來香港的內地合作,科學家真正把自己的心血,變成發明,變成生產力,提高香港和內地的經濟。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科研佔GDP只有2%。日本的科研佔GDP有4%。日本的產品精細,工作仔細,因為政府願意花錢去研究。

陳新滋作為一個科學家,別人用他的心血、技術解決重大問題,這是科學家最大的回報。
陳新滋作為一個科學家,別人用他的心血、技術解決重大問題,這是科學家最大的回報。

新藥研發與合作

我從事藥物研究多年。2017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准上市藥品394個。其中國產藥品278個,進口藥品116個。國產藥品裏,化學新藥28個,中藥新藥1個,生物製品10個,化學製品238個,中藥仿製藥1個。藥物研究發展空間大,因為中國需要好的藥。藥業跟國企比較,還有距離。2017年廣東省新藥申報數量66件,同比增長43%,獲批數全國排名第三。

過去粵港澳三地在新藥研究有良好的合作基礎。2003年,爆發非典型肺炎,人心惶惶。廣東省派了很多中醫來港,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案。2006年成立了粵澳中醫藥產業合作專責小組。最近廣州中醫藥大學聯合澳門科技大學,成立新藥創制中心。澳門地小,科技不發達,但重視中醫藥發展。

粵港澳應互相合作

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一個場合時,引用清代詩人陳澹然在《寤言二·遷都建藩議》的詩句:「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這句話特別有意思,因為道出我們做大事的重點。粵港澳大灣區是千秋萬代的事情。「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假如沒有長遠的計劃,結果連短期的計劃也做不好。有大的計劃才有小的計劃。「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如果每個人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不理睬別人。香港只顧香港事,廣州只顧廣州事。結果香港連自己也發展不好,廣州市也不會有很大進步。將來要做好粵港澳大灣區的話,九個珠三角城市和兩個特區一定要互相幫助,互相利用這個大環境,提高所有城市的水平,共享成果。

習近平在院士大會說過:「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從事高科技行業,人才最重要。全中國、全世界都爭取人才。希望將來在座各位都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你們的前途比我們更好。我們過去在艱苦的情形下,一步一步走過來。現在有已建立好的平台,大家有可發揮的場地。一個舞台藝術家,如果沒有舞台,只有路邊攤上表演,肯定沒有那麼大的成就。你們將來應該是中國最有前途的一代。

「深化兩地科技合作 共建國際創科中心」三之二

本系列文章:

陳清泉:香港應積極發展科技 減少依賴地產股票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