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戰

中國的想法很簡單:特朗普要徵關稅,旨在減少對華貿赤,現在中國開出一張超級購貨單,特朗普沒有理由拒絕。

當前中美貿易戰最多人想知的,是這場仗會打多久?最後結局會如何?牌面上的博弈,是雙方都高調表明不會讓步,要堅決打到底,也沒有任何中間人或政府出面表示願意調停。換句話說,目前看不見貿易戰有任何緩和迹象。

中美在貿易問題上過招,這不是第一次。過去就最惠國待遇(MFN)、301調查、開放市場、反傾銷等,名目繁多,但最後都可以在雙方談判「互諒互讓」之下結束。美國過去祭起各種招式在貿易上針對中國,主要目的是進入大陸市場,為美國貨和美國公司爭取利益,着眼點在經濟和商貿的好處。在「八九六四」之後,美國以最惠國待遇跟改善人權掛鈎,藉此向中國施壓。但當年很多美國企業垂涎大陸市場龐大商機,紛紛游說華府,認為貿易問題應該和人權分開處理,美國商界儼然成為中方的說客。

然而經過近30年發展,中國已經成為貿易大國,甚至有超越美國之勢。而大陸的全方位開放,令美商不再享有特別待遇,美國商界也不再願意充當說客角色。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相信當前的中美貿易戰並非完全關乎貿易,而是一個新興大國與一個老牌霸權的「位置之戰」:雙方要爭的是在全球的影響力、領導力和話語權,是關乎國力和競爭力之爭。彭博曾有評論指,以關稅為名打響的中美貿易戰,是一個全球強權與崛起中的亞洲經濟強國的角力,也是以市場經濟為主的美國和以國家主導的中國,兩種不同體制的競爭。

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徵收懲罰關稅,是基於美方301調查的結果,焦點是中美高科技產業的知識產權問題。美方認為,中國的貿易措施不公平,例如以脅迫方式獲取美國的技術。美國以貿易保護作為「武器」,希望達到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美國的技術和知識產權不能流入中國企業手中;二是美國認為需要保護關鍵產業的國內產能。

美國心知肚明,在傳統產業和應用技術生產方面,美國佔的優勢已不多;唯有在高新及尖端科技上美國仍然可以領先中國,保護美國的技術和知識產權因此成為中美爭持的核心議題。

中國對於當前形勢自是了然於胸,而按「傳統智慧」,中國願意作些讓步,或提出知識產權和貿易逆差可以分開處理,中美之間就應該可以談出成果,避免貿易戰爆發。今年5月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訪美前夕,《紐約時報》在5月17日的報道透露,中方談判代表準備向特朗普政府提供一份協議,購買多達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以交換美國取消威脅中國公司徵收關稅和實施投資限制,包括取消對中興的制裁。

中國利誘老辦法已不奏效

中國的想法很簡單:特朗普要徵關稅,旨在減少對華貿赤,現在中國開出一張超級購貨單,特朗普沒有理由拒絕。這種大手買貨的方法,在應付最惠國待遇壓力時就經常用,以利益交換美國放棄制裁,這次中國顯然是想故伎重施。

但今時不同往日,「利誘」這個老辦法已不奏效。劉鶴訪美之後,中美在5月19日發表聯合聲明,表示達成6點共識,包括減少美對華貿易逆差、中國增加進口美國貨、保護知識產權、鼓勵雙向投資等。媒體都以為中美可以避過一場貿易戰;劉鶴接受採訪時也表示,此次中美經貿磋商最大成果是雙方達成共識,不打貿易戰,停止互相加徵關稅。

事後證明,所謂「協議」只是美國的掩眼法,因為美國目的並非完全在解決貿易赤字。而對中國來說,以為一紙協議就代表美國「不打貿易戰」,是太過一廂情願,低估了美國的「戰略意圖」。

美國對華政策的範式轉移

奧巴馬任總統時提出「重返亞洲」,已經隱隱然有對付中國的意味。在公開聲明中,美國官方口徑雖然一再重申「美國目的不是壓制中國崛起」,但在Derek Chollet(奧巴馬老友,曾任美國助理國防部長)的書The Long Game中,作者指奧巴馬的「重返亞洲」政策正是要增加美國對付中國崛起的能力,回應自2008年開始中國不斷在地區上挑戰美國的霸權。

到特朗普上台一年後,美國政府先後發表了《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和《美國國防戰略報告》,都把中國列為美國首要的「戰略競爭者」;國防戰略報告更明確指「國家之間的戰略競爭而非恐怖主義,是當前美國國家安全的首要關注點,而來自俄羅斯和中國的戰略競爭,是對美國自由和繁榮的首要挑戰」。

2008年金融風暴後,內地有一派言論認為美國開始走下坡,美式體制已經日暮途窮,中國是時候要爭取更大國際話語權及全球治理體制的遊戲規則制訂權。很明顯,美國從奧巴馬年代開始,就密集研究應付中國崛起的對策。可以說,這是美國對華政策的「範式轉移」,絕非一些評論所指是特朗普個人作風飄忽無定而造成今日的局面。中美貿易戰其來有自,是一場持久戰,美國不會輕言罷手;中國也不能靠老一套,以為單靠向美國輸送更多商業利益,就可擺平美國的攻勢。

美國對中國的攻勢,我認為會集中在三大範疇:貿易戰、科技制裁(中興)、金融市場。說過了──貿易戰是缺口,打出制裁中國的第一槍,但只是前奏,主調是科技和知識產權。美國的301調查說得很清楚:「技術和知識產權驅動經濟增長,令美國經濟保持競爭優勢……根據『中國製造2025』,中國政府致力於獲得和吸收國外技術,促進本土創新,以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取代外國競爭者。中國的技術轉移體系是達到這一目標的關鍵機制。最終,中國要求或施壓進行技術轉移的行為、政策和做法,削弱了美國公司知識產權價值、降低了美國的全球競爭力,阻礙了創新投資,令美國商業承受壓力和受到限制。」美國全面封殺中興,就是落實保護知識產權的示範招式。

在金融市場開戰,美國是老手,1985年對日本發起針對半導體產業進行301調查,為時長達5年,結果成功逼令日圓升值、日本要開放部分國內市場。從此日本元氣大傷,進入了所謂的「迷失20年」!中美貿易戰打下去,美國早晚會重提中國「操控人民幣」的舊調。

香港在這次貿易戰如何自處,要另文再論;但如果只計算香港的轉口貿易會損失多少億,顯然是捉錯用神。在「新時代」之下,香港需要協助維護國家利益、金融安全,已絕非一個「中立角色」。貿易戰曠日持久,香港必受衝擊,似乎是無可避免的現實。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