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精英 香港海港扶輪社服務社群三十載

香港海港扶輪社月前慶祝創社31周年,慶典假座銅鑼灣富豪酒店舉行。五位創社元老早前接受本社專訪,暢談上世紀80年代在香港創立海港扶輪社及社員之間的軼事。

早期扶輪社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作為政府發布最新資訊的平台。由於扶輪社的社員一般都是香港較為有影響力的人士,昔日政府的新聞發布渠道未見成熟,每當有重要政策要宣布時,政府官員都會透過扶輪社的午餐例會發布。在報紙或電台經常有報道:「某某官員在扶輪社午餐會上發言時說…..」,馮秉芬、曾蔭權、林鄭月娥等知名人士都曾在扶輪社例會內發表過言論和演講。

扶輪社一般在例會的前一天或當天早上才接到通知有政府官員到場講話,香港海港扶輪社創社社長潘燊昌博士說:「我也曾遇過許多次這種情況,由於通知時間短促,例會在程序上的安排都會有點手忙腳亂。」

扶輪社3450的來由

初期香港的扶輪社社員人數不多,台灣和香港兩地合而為一,統稱為國際扶輪345地區(台灣、香港),後來台灣扶輪社的人數迅速增長,當時的地區總監黃其光(Gary Huang)決定把D345分拆成兩個地區,香港區稱為國際扶輪3450地區 (香港)。

黃其光是台灣國際扶輪345地區(台灣、香港)最後一位地區總監,也是國際扶輪第一位華人社長,他對扶輪社的擴展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同一年間,香港成立了三個新社,海港扶輪社和金域扶輪社是同期創立的,那年也是香港區扶輪社歷史最具突破的一年。

香港海港扶輪社五位創社元老包括:

潘燊昌(CP Patrick Poon)、王德良(PP Charles Wong)、倪夢熊(PP Peter Ngai)、劉振麒(PP Kay Lau)及朱樂生(PP Antonio Chu)。

香港海港扶輪社的成立

香港海港扶輪社在1987年3月正式成立。

潘燊昌剛從馬來西亞的公司調職返港,地區總監黃其光知道他的經驗豐富,向他提出要拓展香港扶輪社的計劃。母社亦十分慎重其事,調派潘燊昌和前社長黃兆璋(PP Eric Wong)創立新社,同時委派前地區總監賀錦平(PDG Peter Hall)、  前社長郭志安(PP John Kwok)及前社長林秀堂(PP Sam Lam)三位擔任創社顧問。

潘燊昌:「我在馬來西亞的下屆社長(PE)職務,臨時邀請一位姓李的醫生接替,因為太倉促被他婉拒了,及後由另一位Dr. Paul Lee 答應擔任社長,多年後,他成為馬來西亞國際扶輪3300地區的地區總監。」

潘燊昌做了創社社長不到一年,因為要到台灣建立新公司而要離開香港。

潘燊昌:「自己也沒想過那麼快就要離開香港,我在1987年3月創社,按計劃社長的職務要擔任至明年的1月。當時,前地區總監溫頌安(PDG John Wan)曾提醒過我,未做滿一年社長,便不能擔任地區總監,然而,我也無意擔任地區總監。雖然我在7月離開了香港到台灣,亦有中台兩邊走參與事務,情況大約維持了半年的時間。」按規定創社必須要有兩位資深的社員,母社委派了潘燊昌和黃兆璋,順理成章就由黃兆璋接任社長一職,現時他亦移居到美國,偶爾返港。

潘燊昌(CP Patrick Poon)是香港海港扶輪社創社社長。
潘燊昌(CP Patrick Poon)是香港海港扶輪社創社社長。

創建新社招攬會員

創建新社最重要是招攬新社員,他們聯絡所有認識自己的朋友,邀請加入成為會員。由於扶輪社招收會員有特定的指引,每種行業僅有一名代表可以加入成為社員,招收社員的制度非常嚴謹,這個制度亦令扶輪社難以大量新增社員。舉個例子,有一位任職保險的社員,他必須擁有超過20年資歷並成為高級活躍社員後,才能把他的保險行業位置,退讓給另一位保險業的人士加入,但仍可以繼續成為社員,後來這個制度取消了。現時的規例較為有彈性,例如,醫生可以分成不同的專業類別加入成為社員。

潘燊昌:「由於當年我是AIA的總裁,我的副總裁鄭文光(PP MK Cheng)就不能加入成為社員,他要延至8月,我往台灣工作後,才能正式加入。」為了要遵守這個嚴格的規定,他提及此事,至今仍感到有點遺憾。

王德良:「我在扶輪社結識了許多朋友,也拓闊了自己的眼界。扶輪社對社長要求甚高,訓練非常嚴謹,扶輪社的社員都是專業精英, 在推動活動時我所學到的領導和管理方法,亦運用於自己公司管理層的工作,對我有很大的裨益。」王德良律師是由前地區總監黃志偉(PDG Raymond Wong)介紹下加入成為社員。在1987年1 月加入扶輪社參與籌備的工作,成為創社元老之一。曾於1989-1990及 1997-1998年度擔任兩屆社長。

王德良(PP Charles Wong)
王德良(PP Charles Wong)

倪夢熊:「扶輪社是一群志同道合的高層人士及專業人員,為着同一個目標,就是幫助社會,幫助人類。」倪夢熊醫生是創社元老之一,曾任1993-1994年度社長。

倪夢熊(PP Peter Ngai)
倪夢熊(PP Peter Ngai)

劉振麒:「我當時在英國工程國際集團工作,是工程界的代表,經我邀請加入的社員都是工程界人士,包括有樂達航(PP Howard Lok)、黃志光(CK  Wong)。」劉振麒工程師是創社元老之一,他的兒子出生那一年,剛好在籌備創社,所以兒子的年齡和社齡是相同,曾任1994-1995年度社長。

劉振麒(PP Kay Lau)
劉振麒(PP Kay Lau)

社長其中一個職責是要負責邀請名人嘉賓到扶輪社演講或舉行活動。廉政公署與母社曾經合作舉辦「商業道德遊戲比賽」,母社是該活動的贊助。當時在廉政公署工作的創社元老之一朱樂生,有一天突然接到潘燊昌的電話,詢問他有沒有興趣到扶輪社講解一下廉政公署的工作。

朱樂生:「當時不知道扶輪社是什麼底蘊,真的有點不知所措。在這次機緣下,我就以廉政公署的身份加入了扶輪社。」由於他在廉署工作,所以經常要解釋自己在廉政公署的工作是做推廣的。「我的廉政公署前同事Samuel Chung、同班同學SL Ng及已移居紐約的牙醫朋友Dr. Alfred Lam ,都是由我邀請加入扶輪社的大家庭。大家熟絡之後,也曾到我的辦事處內開例會,而最常到的地方在王德良的辦公室。」朱樂生是創社元老之一,曾任1998-1999年度社長。

朱樂生(PP Antonio Chu)
朱樂生(PP Antonio Chu)

母社與廉政公署合辦「商業道德遊戲比賽」活動,潘燊昌(左)致送紀念品給廉政公署代表朱樂生。
母社與廉政公署合辦「商業道德遊戲比賽」活動,潘燊昌(左)致送紀念品給廉政公署代表朱樂生。

母社派來的三位創社顧問

王德良:「母社(香港東區扶輪社)派來的三位創社顧問,特別是郭志安對執行母社的所有規條和章程細則是非常嚴謹的。其中賀錦平以通曉扶輪社規例著稱,而且是100%的嚴格執行,派員監察期為一年。郭志安一做就是30年,他指導如何採用扶輪社的資料,由他介紹新的資訊,最近他因為身體稍差,減少出席參與。郭志安至今仍然繼續幫忙,三位監察員受到尊重,仍然是榮譽顧問。」

朱樂生:「三位監督顧問,每次都坐在主席位置考核我們,他們教導我們認識所有的規例,在職期間有什麼出錯,立即就會指出更正,即使揀錯了領帶也會立即提示。每次開會他們都會出席。若我們缺席2-3次,執行部就會寫信警告。」

劉振麒:「最初香港海港扶輪社的第一個規章都是由郭志安給我們的,他是電腦專家,我們要出席地區活動的報名登記,電腦的操作都由他一手包辦,他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援。」

王德良:「郭志安為我們提供了很多指導和幫助。賀錦平曾經與我們一起做過童軍服務,在社員面對分裂的困局時,即時向我們伸出援手,他有一個稱號『一本會走路的百科全書』,我們查問任何有關扶輪社的問題,他必定會有答案而且是正確的答案!還有一位在馬來西亞的社長分享了很多在扶輪社的經驗給我,成為我的指路明燈,令我在安排扶輪社每月的例會活動和邀請演講嘉賓都能順利進行。」

潘燊昌:「創社首先要訂下所有的規章和方向,當時的社員都非常關心扶輪社的規章內容,現在可從網上方便取得資訊,卻鮮有社員瀏覽。 過去這樣的組織團體較為罕有,那時的社員只擁有1-2個會籍。現在的會員擁有多個會籍,又要加班,非常忙碌。」

香港海港扶輪社2003-2004年度就職典禮於富豪酒店舉行。前排中:前地區總監王仲熹。前排起左二:倪夢熊、王德良、鄭文光、郭志安。前排起右一:劉振麒,右三:朱樂生、鄺美霞、何錦平。第二排中:2003-2004年度社長樂達航。第二排左一:梁建民、黃煒東。第二排右四:楊碧瑤。後排左一:黃志光,左五:宗啟煒,後排右一:嚴中明。
香港海港扶輪社2003-2004年度就職典禮於富豪酒店舉行。前排中:前地區總監王仲熹。前排起左二:倪夢熊、王德良、鄭文光、郭志安。前排起右一:劉振麒,右三:朱樂生、鄺美霞、何錦平。第二排中:2003-2004年度社長樂達航。第二排左一:梁建民、黃煒東。第二排右四:楊碧瑤。後排左一:黃志光,左五:宗啟煒,後排右一:嚴中明。

通訊落後年代用電報郵寄

那個年代通訊系統非常落後,發通告給社員以郵寄為主,80年代後才用傳真。

潘燊昌:「總公司發的通訊,主要是以電報作為通訊工具。撰寫那篇電報的內文要非常精簡,以最少的字數又不失原有的意思。」

朱樂生:「那時要 By text on Monday,表示在星期一就必須要放在收件者的桌面上。有一本書可參照,先把電報逐字翻成四個數字的代碼,然後將數字逐組發出。後來用了Telex才不受字數的限制。」

劉振麒:「國際的信件是由我撰寫,下班前就給秘書替我致電大東電報局,逐一個字的代碼讀給電報人員,傳遞資訊非常落後。我們這一代的人給秘書縱慣了,少了秘書幫忙就好像什麼也做不成。」

潘燊昌:「要有秘書的人才能做扶輪社人,經常要發信往來,必須有助手幫忙才能勝任。扶輪社人的秘書上班壓力很大,沒有人願意做。」

每月的例會安排

海港扶輪社第一次的籌備會在GIS前總部Beaconsfield House舉行,由潘燊昌召開了這次會議,討論未來的發展方向。出席者包括有:潘燊昌、黃兆璋、朱樂生、王德良、溫頌安。溫頌安是潘燊昌的大學同學,曾一起在政府機構工作,亦是創社社員之一,後來他創立了另一個新社。創社晚會也在怡東酒店舉行,多年來都在星期四開會。

劉振麒:「新社成立時人數太少,難於找到好的地點開會,由於母社(香港東區扶輪社)的規模較大,約有70-80人左右,每星期在怡東酒店開會,因此,怡東酒店才答應讓我們在那裏開會。那時午餐的餐單很簡單,星期三母會開會所用的餐單,在星期四又是同一款食材的餐單,我們估計那些是星期三剩餘食材,所以星期四我們所吃的就是這些剩菜。」

潘燊昌:「第一天吃蒸魚,第二天是煎魚,第三天就是咖哩魚!」

劉振麒:「那時怡東酒店樓下有一間酒館,有時餐食不夠也會從那邊取咖哩餐來頂替。」

社員活躍於地區事務

劉振麒:「有一年地區總監是Jason Yeung,我是地區秘書(District Secretary ),那時的地區只有一位區秘書。另外,還有一位幫忙拍照的社員,我主力幫忙Jason做探訪工作及審閱其他扶輪社的報告,所以我清楚其他社的文化和社員的情況。Jason做事很認真,他要向地區寫報告,我和他一起分析其他社的報告,並認真地向他們提出如何改進,相比其他的社,我們海港扶輪社是做得不錯的。」他很活躍參與地區的事務,曾擔任助理總監,對每個會社都有深入的認識。

朱樂生:「有一次我和Charles負責安排地區會議,請了日本扶輪社人做主禮,我們還到日本領事館借得一面日本旗,為了在第二天的早上開會時,每一個社都要掛上一面所屬國家的旗幟,當晚工作至午夜12時45分,直至他們要關燈才摸黑離開。」

劉振麒:「有一次我們招待扶輪社外訪團,剛好是我當值,有兩位外訪扶輪社人與我交談,當時我們互相介紹握手後,發現他們都曾是同社的社員。那時的社員也較為分散,不同國籍人士也相繼增多,全盛時期人數有50多人,那時的社員人數增長穩定,也有不同國籍人士加入,曾經有5-6位意大利人加入組成一個邦。外籍人士有時因為調職而離開,人數眾多,同一個區大家卻不相識。現時我們社員的人數較合適,關係也較密切,若人數超過100人的話,也較難關顧。聽說在芝加哥的始創會,一個會堂內社員人數多達1000人以上。」

劉振麒:「現時母社的社員的人數與其他大社的命運一樣,也在逐漸地減少,人數少了一半以上。曾幾何時,母社每星期在文華酒店內坐滿10多圍的社友,衣香鬢影。」

──香港海港扶輪社五位元老訪問之一

受訪者簡介:

潘燊昌(CP Patrick Poon),1987年度擔任香港海港扶輪社創社社長。五位創社元老之一。

王德良(PP Charles Wong),1989-1990及 1997-1998年度擔任兩屆香港海港扶輪社社長。五位創社元老之一。

倪夢熊(PP Peter Ngai),1993-1994年度擔任香港海港扶輪社社長。五位創社元老之一。

劉振麒(PP Kay Lau),1994-1995年度擔任香港海港扶輪社社長。五位創社元老之一。

朱樂生(PP Antonio Chu),1998-1999年度擔任香港海港扶輪社社長。五位創社元老之一。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