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再升溫,看似贏面大的美國,恐面臨削弱製造業、通貨膨脹的副作用,與全球化背馳的特朗普,反而會讓美國跌一跤?
中美貿易戰的全面升級正給全球化帶來空前的裂解壓力。不過,全球化所搭建的生產、貿易、金融、資訊與科技合作紐帶相當厚實,應該禁得起特朗普這頭蠻牛的橫衝直撞。
表面上,美國承受巨額貿易逆差,所以打起貿易戰底氣十足。中方從美國進口一年不到2000億美元,現在特朗普一口氣對20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中國拿不出等量的反制措施。
但特朗普第二輪出手時,加徵關稅幅度不是25%,而是10%。
這個溫和幅度正好說明了在高度相依的全球化時代,採取保護關稅不但損人害己,而且副作用往往超過預期,所以出手不敢太重。
貿易戰對美國的反效果
首先,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近三分之一是屬於美國跨國企業子公司間貿易。此外,中國供應鏈比美國完整,有不少美國企業也仰賴中國的機械與零組件,加徵關稅也直接削弱美國企業競爭力。
所以加徵關稅不但等同向美國消費者加稅,也形同對在大陸設置製造基地或依賴中國供應鏈的美國企業加稅。目前的關稅幅度已讓之前的減稅方案之經濟刺激效果大打折扣,再提高就歸零了。
其次,美國也必須考慮通貨膨脹。在10%幅度內,進、出口商還能自行吸收部分成本,只有小比例會轉嫁給消費者。
若是20%或甚至25%,通膨預期將大幅上升,因為多數仰賴中國製造的產品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找到替代來源,其結果是美國股市長達九年的牛市必大幅逆轉,導致許多美國家庭感受財富減縮,對期中選舉一定不利。
再者,北京除了加徵進口關稅外,也有其他的反制措施可用。
現在雙方貿易戰還僅限於貨品貿易,尚未波及服務業貿易,在這個領域美方享有大幅順差。其次,美商在中國設廠或設分支機構直接供應大陸市場的這塊經濟利益也相當可觀,從手機、汽車、金融保險、會計法律到餐飲連鎖,年利潤超過五百億美元。
最後,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留學生和觀光客,對美國的房地產、旅遊產業,以及高等教育機構的經濟貢獻非常可觀,這些購買力只有一部分進入官方服務業貿易統計。
如果,特朗普真的不計後果不斷升高經貿對抗,國內的利益受損者將不斷湧現,共和黨無法視而不見。
原刊於《天下雜誌》,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