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之覺醒

小米作為首隻同股不同權新股,各界希望不會對其錯愛。

小米(1810)上市,對市場來說,意義殊不簡單,闖關重重,當中徹底反映中港市場之截然不同。首先,小米考驗本港市場改革,引入同股不同權這個原本極具爭議議題的決心,結果成功闖關,原本同時一併考驗中國市場改革、對大型集資及高估值新股忌諱程度,以至對資本帳限制堅持程度,可是暫時闖關失敗。基於對前期投資者承諾,CDR取消要臨時大舉變陣,一併考驗承銷團應變能力,都過關了。三關過了兩關,剩下來是市場對小米的認受性及對其定價接受能力,這關即使上市後亦未必有答案。

食客三千,謀臣用命,每逢新股及大型企業行動,總會有說客想你這個,遊說要你那個。公關戰靠的是技巧、理解能力、在合規矩情況下,為客戶達致最好效果,否則公關戰就變成關公災難!要從股評界口中,讚好手機電子產品,從而達致一片好評如潮之效,懂事的香港市場持分者,似乎理應不會言聽計從。其實如作為潛在用家及消費者角度,倒不如由力勸先達店主,鴨記高手親自推介及認可,可能更具說服力。

企業如何過關斬將?

企業上市,面對的是公眾及廣大投資者,股價的表現之餘,最重要是企業本身的透明度、胸襟,經不起笑罵由人,以後怎能攻堅作戰,過關斬將?據媒體紀錄,小米由2010年起多輪私人融資,由最初估值2.5億美元,到2014年升至450億美元。還小米一個公道,尋求高估值上市集資,每間公司如是,尤其之前幾輪融資估值水漲船高,太低的話又怎能向之前引入的股東及投資者交代?說到底,錯的是市場資金太多,對具備概念項目的渴求,但獨特、具潛力的定義,在不同估值水平上,其實有不一樣答案。以目前小米定價計,部分大行曾計過,估值若700億美元,已相當於逾50倍市盈率,小米堅持自己是互聯網股份,看來是不無原因的。對小米來說,尷尬在於即使本身的互聯網生態圈是錢途無限,但切入點仍要靠手機為首的產品用戶,用家愈多,潛在生態圈愈大。如這是跟蘋果模式相若,投資者為何不買蘋果?與其堅持互聯網概念、要各界認可及讚好產品,正如一篇評論提及,其印度市場佔有率及增長速度之快,反而是更核心賣點。中國及印度,兩大人口最多市場都佔主要份額,這不是更加具備實在亮點嗎?

小米已為監管者、交易所及投資者上了一課,過程中突顯哪個市場仍最具優勢。餘下時間,小米本身亦應好好享受上市過程的處理、披露、承擔等考驗。作為首隻同股不同權新股,各界希望不會對其錯愛。但願小米及一眾中資可以走出估值及股價框框,不要太糾纏於內地形式對企業有讚無彈慣性生態圈,實而不華地做一間具備示範作用的企業。

原刊於《am730》,獲作者授權發表。

胡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