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行政長官被問:你的母語是什麼?答曰:我不回答這麼無聊的問題。鏡頭所見,特首回答時面帶不悅之色。其實這個問題並不無聊,答案也很簡單: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母語就是粵語。
母語問題引起爭議,源於近年有一股「無形」力量,要遏抑粵語抬捧普通話。回歸後政府由推行母語教學發展至2008年實行「普教中」(以普通話教中文科),觸發了一場「語言」辯論,有人發起要捍衛粵語、對抗普通話「入侵」。
語文問題尤其語文教學,向來是教育界一個重要題目,也是不少國家的敏感政治議題。行政長官經常推崇的新加坡,其國父李光耀從立國之初就抓住語文問題,作了極為詳盡的論述。他在出席一個名為「教育與建國」研討會時,就強調新加坡會「讓每一個人保留他們原有的語文,然後再讓每個人學習另一種能在我們之間提供共同基點的語文」。他所指的原有語文就是母語,而共同基點的語文就是英語(見〈解決學習語文問題〉,1966年12月27日)。
按李光耀說法,教育上他會堅持落實雙語政策,確保新加坡人能以英語作為各族共同溝通語,又能同時掌握母語,以免失去傳統文化。話雖如此,縱使要保留各種族母語,然而新加坡的共同語文──英語──仍是「高一級 」的官方語言,是政府管治的主要語文。英語水平較差的新加坡人,特別是當年進不了英文學校受教育的,基本上就不能晉身為管治階級,這跟殖民地年代的香港相近。
語文興起沒落 跟國家影響力息息相關
英治年代,政務官的最重要「技能」是英文好。我們熟知的老一代高官不少都是港大英文系畢業,英文成為了管治頂層最重要的「軟實力」,英文也由此取得「霸權地位」(李光耀論語言文化、雙語教育、華文地位及文化價值等課題共17篇文章,值得參考,收錄在《李光耀40年政論選》,1994年)。
香港在六七十年代爆發中文運動,要求中文成為法定語文,並在中學推行母語教學。當年中文運動表面上是爭取中文法定地位,然而其背後信息是挑戰「英文霸權」、動搖殖民地政府管治的文化軟實力,港英政府自然「嚴陣以待」。長期以來英文霸權地位穩如泰山,香港的中文中學都被視為「次一等」學校,讀英中才是高材生必經之路,語文教學也由此成為社會上一個引起爭議題目。即使老師和學生未必能應付英文教學,但家長的根深柢固觀念,令母語教學無法在社會上得到接納和支持。
英文學校在港受家長「歡迎」,除了長期以來英文在港是管治階層和上流社會語言,也因英文在國際商貿、金融、專業、學術等廣泛領域都是主要語言,「唔識英文就好蝕底」是多年來在港人腦海中深植的「民間智慧」。事實上一種語文的興起和沒落,跟那個國家的政經和文化影響力是息息相關。
學者David Crystal的著作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是講述「英語帝國」前世今生的專著。他在書的序言說:「大英帝國涵蓋了世界上幾乎三分之一的領土,大英帝國子民也將近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英國將文明的影響力傳佈到世界各地,而英語就是達到此目的的必要工具。最重要的是,新科學技術不停在英語國家被發明出來,也迫使那些非英語國家的人要學習那些科學技術來獲利的話,就非得學英語不可。1914年,英國及美國的海外投資超過4萬5000億英鎊,相當於法國海外投資金額的3倍多,更是德國的4倍,這種〔經濟帝國主義〕把語言帶入了新的發展空間。」
中文會慢慢成為國際語言
引英文成為語言霸權的歷史,現今中國大陸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貿易大國、地區強國,中國政府也積極對外投資、進行收購。這種政治經濟影響力不斷擴張的同時,中文──官方認定的普通話──也會慢慢成為國際語言,得到廣泛應用。據媒體報道現在不少國家,尤其跟中國經貿關係密切的,都已教授學生普通話;美國總統特朗普訪華時就專門向習近平主席展示外孫女說流利普通話的片段。在這個大趨勢下,精明的港人「審時度勢」,應會接受要學好普通話的「現實」,情形一如當年港英政府般,官方不需運用特別措施,家長也會很「自然地」認同和支持學生必須學好普通話。
一種語言的盛衰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曾幾何時希臘語在2000多年前中東地區是國際語言,皆因亞歷山大大帝的軍隊雄霸當地。古羅馬軍團盛極一時之際,拉丁文在歐洲也是通行無阻,但如今安在?在某些國家,它們仍在使用,但已不再是國際語言。
今時今日勉強以行政指令方法為某種語言「造勢」,其實毫無必要,也不會有實質成效,反而只會激起民情反彈。任何強推普通話、「壓制」粵語的舉措都是愚不可及,不會有任何成效!
粵語有深厚歷史根源和強勁生命力,香港開埠以來不少操內地方言的族群南來,但慢慢都被「同化」為粵語一族。上海話、潮州話、福建話等都曾在某些社區流行,但最終都式微,只有在老一代之間可以互相溝通。我老爸來自台山,記得我在小時候他還會跟幾個老鄉講台山話,後來已「不彈此調」。現在家中幾兄弟姐妹無一人懂台山話。
換句話說,粵語在港「淘汰」其他方言,本身也是一種「語言霸權」。粵語電影、流行曲及其他創作曾享譽東南亞以至國際,要人為地令粵語式微,真是談何容易(2014年文潔華博士主編的《香港嘅廣東文化》一書對廣東文化有詳細介紹,讀後令人對粵語信心大增)。
2001年時任教育統籌局長羅范椒芬在立法會就「中英並行教學模式」議案致辭,其中提到「特區政府的語文政策,是培養年青人掌握兩文三語,即中、英文和普通話。對大部分香港人而言,母語或第一語言是廣東話,普通話和英語都是第二語言……母語教學在香港是指以廣東話教學」。
答案應很清楚:對大部分港人而言,母語就是廣東話。以後不管問者是否無聊,特首直截了當給他/她這個答案就是了。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