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跨文化交流之中國軼事勾沉

一帶一路諸國同中國跨文化交流軼事、野史都多,有識之士似宜多加發掘、尋訪,以充實、流傳中國好故事。

一帶一路路線,囊括了中亞、歐洲、波斯灣、西亞、南亞、東南亞、印度洋、南海和南太平洋;所經諸地,自古至今,即多與華夏交流者,大而言之,如:俄羅斯、蒙古、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地亞拉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阿富汗、斯里蘭卡、尼泊爾、不丹、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域。所過之處,雖文化多元複雜,但自古即與華夏交往,史述甚豐,可敘可紀之文化軼事甚多,略述之一、二。

古代譯官和等級

就因為華夏與境外諸族,往來頻繁,周代以前,掌四方之語,己各有其官《禮記‧王制》說:「……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粵音低),北方曰譯。」周室先世,已注意到給學童五方觀念。東漢班固《漢書‧食貨志‧上》說:「八歲入小學,學六甲(干支),五方,書、計之事。」周朝之後,這些通夷狄之語者,通稱為象胥。南宋法雲(法師)解釋說:「象胥氏,通六蠻語;狄鞮,主七戎;寄,司九夷;譯,知八狄。」(《翻譯名義集》)周之後,歷朝都設有專職和機構,專責溝通、交流、口語傳譯和文書翻譯工作。而《周禮‧秋官‧司冠》則敘明象胥一職,是負責出使蠻夷閩貉夷狄之國,並掌管周邊民族事務。按照其對外族語言熟悉情度,象胥有上士一人,中士二人,下士八人及徒二十人,主要負責對外傳達王命,上傳各地情勢,以利君主統治與安撫邦國諸侯。

漢代與外族交往頻繁

有漢一代,國勢強大。西漢時,漢族與外族即互動密切,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漢興以來……海外殊俗,重譯款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史載漢武帝獲符瑞,立即設立主管少數民族與外國事務的大鴻臚,下設譯官令(又稱九澤令)及丞,專門負責翻譯。

唐朝有通番人才

魏晉南北朝至唐,重點有佛經翻譯,方言譯員編制較少,據唐玄宗時官修,宰相李林甫等注之《大唐六典》記載,唐代鴻臚寺譯語,只得20人。不過,中書省儲備有語譯人員,履行出使西域任務。

唐玄宗時,相傳李白醉和番書軼事,已為章回小說吸睛題材。

明羅貫中《隋唐志傳》,即有〈李謫仙醉草嚇蠻書〉一回;繼之,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九卷》,同樣以〈李謫仙醉草嚇蠻番〉為回目;而明末姑蘇老人編《古今奇觀‧第六卷》,則輯選馮夢龍原著,以〈李謫仙醉草嚇蠻番〉為回目;而清褚人獲則將羅貫中之《隋唐志傳》,改寫成《隋唐演義》,其82回,即是〈李謫仙應詔答番書〉;但各個小說回目的內容,都大同小異。所謂蠻、番,指的是渤海國,大概是現今之東北地區東部、朝鮮半島北部和俄羅斯濱海邊區一帶的地方。

褚人獲一書說:唐玄宗時,渤海國番使,帶來全用番文寫之國書一封,向唐朝勒索高麗176座城。書文因系非草非隸非篆,跡異形奇體變,以致朝中無人能解。其後,經由翰林學士賀知章推薦,乃由布衣李白,以唐玄宗賜同進士出身素人官曆資格,予以解讀及覆文。

番書內容係以兵戎將興,又喻之以利,以恫嚇唐朝,中云:

「渤海國大可毒(番王),書達唐朝官家。自你佔卻高麗,與俺國逼近,邊兵屢次侵犯邊界,想出自官家之意。俺今不可耐者,差官齎(修)書來說,(唐皇)可將高麗一百七十六城讓與我,我有好物相送:太白山之兔,南海之昆布,柵城之鼓,扶余之鹿,郊頜之豕,率賓之馬,沃野之綿,河沱湄之獅,九都之李,樂遊之梨,你家都有分,一年一進貢。若還不肯,俺國即起兵來廝殺,且看誰勝誰敗!」

李白則巧妙地以同樣番文,以大唐天威代唐玄宗覆筆:

大唐開元皇帝詔諭渤海可毒:自昔石卵不敵,蛇(與)龍不鬥。本朝立命開天,撫有四海,恩威並用,中外悉從。頡利背盟,旋即被縛。是以新羅奏織錦之頌,天竺致能言之鳥,波斯進捕鼠之蛇,沸口獻曳馬之狗,白鸚鵡來自河陵,夜光珠貢于林邑,骨利於有名馬之納,泥婆羅有良鮓之饋。

凡諸遠人,畢獻方物,要皆畏威懷德,買靜求安。高麗拒命,天討再加,傳世九百,一朝殄滅。豈非逆天之咎征,衡大之明鑒歟!況爾小國,高麗附庸,比之中朝,不過一郡,士馬芻糧,萬不及一。

若螳臂自雄,鵝癡不遜,天兵一下,玉石俱焚。君如頡利之俘,國為高麗之續。今朕體上天好生之心,恕爾狂悖。急宜悔過,洗滌其心,勤修歲事,毋取差辱於前,翻悔誅戮於後,為同類者所笑。爾所上書,不遵天朝書法,蓋因爾邦所居之地,遐荒僻陋,未睹中華文字,故朕茲簽爾詔言,另賜副封,即用爾國字體,想宜知悉,敬讀不怠。

結局是,唐朝竟有通番文人才!詔書肅竣,天威浩蕩,遂令渤海可毒大驚,即上降表,再遣使入朝謝罪,按期朝貢。

誠然,這應該是一則美麗的虛構故事,但因《隋唐志傳》、《警世通言》、《古今奇觀》和《隋唐演義》諸書,皆有〈李謫仙醉草嚇蠻書〉回目及內容,故最為世人熟悉。蠻書(想像中)可能是俄羅斯文。據郭沫者考證,李白生於吉爾吉斯碎葉河上碎葉城(Sujab),古為西突厥屬地,即今之吉爾吉斯斯坦(Kyrghyzstan)楚河州(Chuy Province)托克馬克市西南八公里處,現屬於俄羅斯。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自淩山行四百餘裡至大清池,……,清池西北行五百餘裡,至素水(碎葉)城,城周六、七里,諸國商胡雜居也。」李白真若長於斯,有可能學得俄語。

李白出生地有多種說法,現在主要有劍南道綿州昌隆縣青蓮鄉和西域的碎葉城這兩種說法。(Wikipedia Commons)
李白出生地有多種說法,現在主要有劍南道綿州昌隆縣青蓮鄉和西域的碎葉城這兩種說法。(Wikipedia Commons)

唐杜光庭之唐人傳奇有《虬髯客傳》(一說係張說所著,收錄於宋李昉等編著之《太平廣記‧卷一九三》)。故事講隋末時李靖,司空楊素府張氏歌妓紅拂女(手執紅塵拂)與虬髯客仨人之風塵三俠傳奇。欲逐鹿中原的虬髯客(蜷鬚大鬍子),認為李世民一表人才方是真命天子,乃盡與家財予李靖丶紅拂女夫婦,以助李世民爭天下,自己則離開中原,到東北方之扶(夫)餘國自立為王。文末說:「非李郎不能榮一妹(紅拂女),非一妹不能榮李郎。聖賢起陸之漸,際會如期,虎嘯風生,龍吟雲萃,故非偶然也。」令人吟迴不已。

同代文學家裴鉶之《傳奇》,有〈崑崙奴傳〉一篇(收錄於《太平廣記‧卷一九四》)。老僕崑崙奴磨勒(應是穆罕默德音譯),能飛簷走壁,為少主崔生與一品大官(有謂係側指郭子儀)家姬(妓)紅綃之愛情,出生入死而令之終成眷屬,但卻惹怒了一品大官,派兵將之圍捕。但見他:「擲匕首飛出高垣,疾荐翅翔,瞥目鷹隼。攢矢如雨,莫能中之。傾刻間,不知所向。」但其後,有人見他在洛陽橋旁賣藥。

有謂崑崙奴係印度半島與南洋群島土著,但據鄭振鐸考證,磨勒應是非洲尼格羅人;更有一說法是,他是南昆生島和印尼、爪哇的土著。

宋明時期 培訓外文

宋朝在生員考試中,增加了翻譯女真文,契丹文和西夏文的試題。元朝則以八思巴文為官方法定語文,又設有蒙古房、蒙古官學、唐古特學(青藏地區語文)與托忒學(一種蒙古語文)等官署,以培養語文人才,並負責翻譯蒙文、回文和藏文。蒙古語稱口語翻譯者為怯里馬赤(kelemeci),但並非是正式編制的官職。元朝在大都(北京),設會同館,為負責各邦語言口譯的機構。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同樣在南京(應天府)設立會同館,又編修漢蒙對譯的辭書《華夷譯語》;明成祖永樂五年,則在京城設四夷館,隸屬於翰林院,選取國子監生加以培訓,專責筆譯工作。

四夷館下分八館:韃靼館(蒙古語)、女真館(女真語)、西番館(藏語)、西天館(梵語)、回回館(波斯語)、高昌館(察合台語)、百夷館(傣語)和緬甸館(緬甸語),都置有譯學生和通事,通譯語言文字。後來,又增設暹邏館(泰語)和八百館(泰沅語),共十館。

至明朝成化五年(西元1468年),已增加附屬館18處,包括朝鮮館(朝鮮語)、日本館(日本語)、琉球館(琉球語)、安南館(越南語)、真臘館(高棉語)、占城館(占語)、爪哇館(爪哇語)、蘇鬥答喇(臘)館(亞齊語)、滿剌加館(馬來語)和河西館(河西語)。

明張誼《宦游紀聞》一書,記載了一聯妙聯,意味着中朝曾與外番之針鋒相對,相當有趣:

琴瑟琵琶八大王 一般頭面

魑魅魍魎四小鬼 各自肚腸

另一說法是:

琴瑟琵琶八大王 王王在上

魑魅魍魎四小鬼 鬼鬼犯邊

再有一個說法則是:

明末外族犯境,其統兵元帥叫張斌,拋出一難對之嵌字聯,來留難、嘲笑明軍守將:

弓長張 文武斌 張斌元帥 統領琴瑟琵琶八大王 單戈能戰

幸而明軍軍師,思得下聯以對:

一人大 日月明 大明天子 橫掃魑魅魍魎四小鬼 合手並拿

明成祖時(1405年),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跨越東亞、印度次大陸、阿拉伯半島以及東非等等各地。艦隊翻譯官馬歡精通阿拉伯語和波斯語,擔任口譯通事和教諭(文字翻譯),他把鄭和下西洋見聞,寫成《瀛涯勝覽》一書。

馬歡的《瀛涯勝覽》。他將鄭和下西洋時親身經歷的狀況紀錄下來。(Wikipedia Commons)
馬歡的《瀛涯勝覽》。他將鄭和下西洋時親身經歷的狀況紀錄下來。(Wikipedia Commons)

另一位隨員費信,通阿拉伯語,著有《星槎勝覽》一書,鞏珍則著有《西洋番國志》一書。鄭和下西洋結果,使得西洋30餘國,遣使入貢。

清朝外交之戰

滿清入關後,順治元年(西元644年),將明朝之四夷館易名為四譯館,百夷館更名為百譯館,撒消韃靼館和女真館。乾隆年間,又將四譯館和會同館合併,改稱會同四譯館,再分設西域、八夷兩館,又重新編纂各館的《(西番) 譯語》。

清末自強運動啟錨,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下旬,開辦京師同文館,教授生員英、法、俄、德、日諸文,以訓練外交人才。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1900年),清廷戰敗議和。在議和會議上,傳出一則爭得面子文字之爭軼事:會談中,某通漢語日本代表,突然出一奇詭之嵌字聯求對:

騎奇馬 張長弓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單戈成戰

八大王隱喻聯合犯京之八國;單戈成戰,隱喻只要八國中一國,就可打敗大清帝國;料想滿清官員一定啞口無言,羞上加羞。

不想一位隨同出席和議的年輕秘書,即時對上:

倭委人 襲龍衣 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 合手共拿

漢朝封日本為漢倭奴之國,故倭,指日本人;龍衣,指清室。

結果是,日本代表反被將了一軍,清廷則挽回些小顏面。

一帶一路諸國同中國跨文化交流軼事、野史都多,有識之士似宜多加發掘、尋訪,以充實、流傳中國好故事。

彭家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