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青:加息初期對樓市影響不大

施永青認為要發展創新科技,需要很有誠意、很堅持、能承受壓力、肯冒風險才或許勉強做出成績。

香港樓價節節上市,不少人均望「樓」興嘆,上樓問題已成為香港社會亟待處理的問題,特首林鄭月娥履新後旋即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試圖以18個月解決土地及樓宇供應問題,對樓市會帶來什麼影響?投資者及市民又需要注意什麼因素?本社訪問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向他請教2018年的經濟及樓市情況。

不少人關注美國加息對香港經濟的影響,施永青認為要評論其影響,是要看加多少、加多久。「歷史上,加息初期對樓市影響不大。」他以自己的經歷為例,在七十年代中開始入市,八十年代初息口不斷上升,升上20至23厘左右,樓價亦一路上升,所以不是一加息,樓價就跌。施永青指出,通常利息開始加的時候,可能代表經濟可能好轉,市民的收入開始增加,市場出現有利因素,政府才有條件加息,也令樓價有條件上升。「上一次是聯邦儲備局為了壓抑通脹,所以用很高的利息去壓住通脹,才對樓市產生壓抑作用,碰巧當時又遇上石油危機、中英談判等歷史事件,故樓價下跌不純粹是因為加息造成。」

香港長遠前途有隱憂

但未來會否出現通脹的情況?施永青認為機會很低,「過往經濟好,隨着內需增加、市民收入增加,就會出現通脹,但其實自從中國改革開放後,發達國家基本上沒有通脹。因為中國有大量廉價的商品運到西方國家,壓住通貨物價指數,沒有機會上升。」不過,自中國實施《勞動法》、開始收緊環保條例後,現在內地少了勞動密集的工業。中國的低技術生產都轉移到第三世界國家,香港及內地不少廠商遷離中國,部分去了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菲律賓甚至非洲。「這些地方的工資依然很低,降低生產成本,這些國家繼續向發達國家輸出產品,他們之間的競爭,會對通脹有一定壓力。」

無論是加息抑或通脹,似乎施永青對香港在2018年的經濟感到樂觀。他坦言整體算是樂觀,但是升幅可能及不上今年。因為隨着美國加息、減稅,加上美元回復強勢,屆時對經濟、樓市多少有點壓抑作用。

但話鋒一轉,他表示自己對香港長遠前途卻有隱憂。「有些地方我是不看好的。以前香港廠家在內地發展得不錯,但除了中國實施一連串法例後不少香港廠家退回香港外,他們面臨另一個問題:缺乏接班人。廠家的下一代家境比較好,寧願做專業人士也不願意做廠吃苦,和過去要搏殺的情況有差別,有些人不夠新一代中國企業家競爭。香港過往僱用過千萬的內地工人,為香港生產財富,但現在企業家做得不夠好,香港得益也會減少。」他認為香港過往在大灣區扮演重要角色,但之後要靠內地的新企業家多於香港。

事實上,他在自己的專欄不斷表達了對香港競爭力衰退的憂慮。其中一項憂慮的來源,是他認為新一代的競爭能力不算太高。施永青認為年輕一代抗拒認識中國大陸的情況,「內地實質上是世界GDP的火車頭,佔世界GPD增長貢獻的三成。如果你忽略這個範疇,就會看少很多東西。」不少年輕人認為內地千瘡百孔,無可救藥,他表示明白內地有很多問題,因為自己在內地做生意也是身受其苦,但認為年輕人要多了解內地,不可以隨便批評別人「堅離地」(想法及行為脫離普羅大眾)。

香港政府近十年不斷呼籲年輕人到內地發展,施永青反問:「哪裏可以發展?」他接着道:「我約在1992年進入大陸市場,那個年頭還可以帶些同事上去發展,到了2010年之後基本上沒有人上去,即使上去都沒有什麼位置。以前在內地請的人已陸續上位,在同一位置上,內地同事的理論水平、表達能力、部署策劃、推動工作的能力均優勝於香港人,沒有理由要換走一個更加優秀的。」

施永青對香港在2018年的經濟感到樂觀,但是升幅可能及不上今年。因為隨着美國加息、減稅,加上美元回復強勢,屆時對經濟、樓市多少有點壓抑作用。
施永青對香港在2018年的經濟感到樂觀,但是升幅可能及不上今年。因為隨着美國加息、減稅,加上美元回復強勢,屆時對經濟、樓市多少有點壓抑作用。

創新模式比傳統行業更難生存

施政報告鼓勵年輕人創業,會否成為新出路?打工兩年便創業的施永青認為有發展,但要在創新科技做出成績,難度比在傳統生意更高,畢竟傳統行業已經有生意模式證明是行得通的,但新的行業沒有試過,故夭折率一般會更高。「例如你開雲吞麵檔,食物素質好、價錢合理、環境乾淨企理就自然有人光顧,但一個新的行業,社會是否真的需要?社會是否願意付出代價?是否養得起這個行業?要試過先知。有些模式聽起來很好,賺不賺錢就是另外一回事。」加上創新經濟、互聯網經濟是贏者獨取(winner takes all),意味只有一、兩個跑出來,社會上的資金都是選擇性投資,寧願把希望全部集中在一、兩家身上。同一行業的其他企業希望夠小本經營,打出自己局面會十分困難。因此創新科技正如毛澤東所言︰「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需要很有誠意、很堅持、能承受壓力、肯冒風險才或許勉強做出成績。

樓市是不少市民關心的問題,不少人對特首林鄭月娥的房屋政策抱有期望。施永青認同其大方向,認為政府需要透過幫助年輕人置業,解決對前途的擔憂,重拾對未來的期望。「現在情況是真的買不起樓,十年甚至二十年也未必看得到希望。因此必須有政府的參與。政府透過政策令樓價不會受外來因素、投資因素太大影響,年輕人才有機會買樓。」身為支持自由市場者,他明白香港沒有辦法阻止外來資金湧進,雖然這會導致樓價未能反映本地人的購買能力,而只是反映持有資金人士的投資偏好,但是香港沒有可能解決不到住屋的問題。「香港的人均生產值頗高,我們不是里約熱內盧貧民窟,大部分人應該負擔得起建築費有餘。只是現在地價過高,令市民買不起樓。這可以透過政府的政策減下來,例如規定賣給什麼人,只要加了一定的限制,由於發展商被逼要買給這些人,樓價一定下跌。」

坊間有意見認為應透過二手樓去影響一手樓,施永青指出二手樓不是一種供應,新的樓盤才是。「二手樓賣了一間,賣者就要買一間,你可以說二手樓的流轉有利於香港人改善生活。」他是指是正在居住細樓的可以換一些中樓,細樓就可以賣給一些首次置業的人。但是現在二手樓沒有流轉,變成首置人士去了買納米樓。他補充,辣招不是一個恰當的做法,只會令社會資源不流通,難以得以善用。「政府如果保障了首次置業的人士能夠買樓,辣招就可以取消。」施永青認為,上車後如何轉車是市民自己的事,但政府要承諾讓所有身份證有三粒星的香港人一生之中都有機會買一次樓,而這個承諾,只要政府願意花時間,一定做得到。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