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假後又是業績公布高峰期,加上政府公布財政預算案成雙重頭戲。財爺及公司高管面對的問題近似,去年業績太好,但重點是如何控制市場及市民預期。老實說,香港政府比很多地方都要幸福,經濟超預期,更甚是稅收靠股、樓,橫財從天而降,財政盈餘急漲,水浸庫房,令財爺遇上有錢人煩惱。
政府應善用盈餘
綜合各機構預測,政府本財政年度盈餘勢必破千億大關,問題是1,000億元或貼近2,000億元。盈餘遠較預測多,錯不在政府年年計錯數,重點是政府根本無從掌握股市及樓市走勢,以及所獲相關稅收及土地收益。政府再沒藉口當守財奴;商界及社會福利界呼籲為將來做點事。前者認為應減利得稅率及擴闊稅基,後者力陳增派福利理據。近年香港徹底推翻積極不干預,由大市場小政府到政府要積極有為,現在掛的口號就是推動者。
市場非萬能,常因過分依賴市場原則,反過來被市場拖累。唯政府主導先決條件是要能幹、有願景、有視野、有遠見及具備執行能力,從這角度上,有為與否等同取決於大企業的管理層質素。
坦白說,內地對香港政策的主導及很多在政策哲學上的影響,香港政府不能避免要向主流市民行先,尤其是低下階層及應對貧富不均。內地從不信積極不干預,且並非太介懷於財赤,擴闊稅基沒有討論需求,重點反而是如何界定收支平衡及在一段時間達致盈餘,從而釋放儲備,惠及市民。
因盈餘而作寬減政策,市民未必收貨,派錢又不符審慎理財原則。政府年年強調盈餘用得其所,增加在福利、尤其是醫療教育開支,奈何不論輪侯醫院床位、公屋單位以至中小學學位,都跟社會期望愈行愈遠。老老實實,大量財政盈餘是資產市場上升下貧富懸殊的結果,若情況繼續,而政府在民生素質提升上沒有太大而又明顯提升,最終導致走向澳門派錢之路。
市民是小股東
將政府視為上市公司,市民是小股東,管理層每年承諾兌現固然令小股東受益,否則牽涉小股東制衡,迫使公司加派或增派股息回應不滿。香港人口老化,經濟結構即使幾年後成功改善,創新產業冒起,但不少中年階層始終被淘汰。政府在財富分配角色上只會增,不會減,公共及社會福利開支一樣。問題是如政府連後者也不達標怎辦?
大膽提議政府或引入客觀評核機制,為每年承諾的公共及福利項目,以至改善民生工作達標與否評分,若不及格,既可在高官薪酬作下調,等於公司薪酬委員會決定管理層酬金水平,或索性向市民額外派發如同特別股息作回報。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